神州大地,春和景明,动车飞驰,流动的中国活力澎湃,“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
中国高铁被誉为“国之重器”,为旅客提供了安全、快捷、温馨的美好出行体验,已成为国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复兴号”纵横驰骋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动车组机械师,他就是青岛动车段刘波。
他扎根铁路三十载,在毫厘之间追求技艺极致,于创新之中攀登技术高峰,以师者之心培育工匠梯队,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壮丽篇章。
2007年3月,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刘波成为第一代中国铁路动车人。初入崭新的动车领域,没有技术资料和经验可借鉴,面对外国专家的技术封锁,刘波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学习钻研之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这股子钻劲和韧劲,刘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结合实战经验他独创“望闻问切动车故障诊断法”,“望”外观、“闻”异味、“问”情况、“切”关键部位,精准定位故障点,极大地提高了动车组故障诊断效率。他总结归纳“14步重联法”“五步解编法”等系列工作法,涵盖了动车检修运行作业多个关键环节,成为了同事们争相学习的操作宝典。
随着中国高铁的蓬勃发展,动车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刘波深知,创新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才能让中国高铁在世界舞台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刘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研发中。他领衔国家级“刘波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技术精湛的创新骨干,围绕动车组电(气)制动、网络传输等检修运用关键技术,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创新攻关。
面对动车组应急指挥故障处理难题,他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反复调研、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应急指挥故障平台”。该平台通过智能化分类、精准匹配故障信息与处理方案,让随车机械师在遇到运用动车组突发故障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极大地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保障了动车运行安全。
针对长期困扰行业的L100型真空发生器故障频发问题,他提出“三级梯度修复工艺”,创新形成“动车组L100型真空发生器修复法”,通过改进密封结构、优化清洁工艺,使设备使用寿命延长3倍,年节约维修成本超800万元,该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主持完成的“轮对研磨块磨耗控制体系”,降低了配件损耗,延长了轮对和研磨子的使用寿命。
刘波带领团队潜心钻研,逐项破解,研发出“动车组车下看车语音指挥系统”“动车组玻璃更换恒温设备”等28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成果,申报国家专利十余项,为中国铁路运输产业的迭代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标杆。
刘波经常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持续腾飞,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主动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职工技能实训基地成为他“传道授业”的平台,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总结提炼的工作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动车组机械师。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刘波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创的“故障分析教学法”,通过构建200余个典型故障案例库,使新员工成长周期大幅缩短。开发的“动车组虚拟检修培训系统”,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培训时无车可用的痛点,优化了职工培训系统。
多年来,刘波共组织参与职工技能培训班260余期,培育星级机械师600余名,培养全国技术能手4名、全路技术能手28人,全局技术能手76名,高级技师132人,所带团队在202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这些优秀人才如同繁星点点,散布在各个检修岗位上,为高铁动车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刘波凭借卓越的贡献,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齐鲁大工匠、山东省劳模、全国铁路和山东省首席技师诸多殊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4年被列为第一届大国工匠的培养对象。
三十多年的坚守与拼搏,刘波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铁路青年,成长为实至名归的全国劳模。以匠心守护“中国速度”,铿锵的足迹既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高铁发展的历史见证。
刘波,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