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于海宽,男,197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延庆区文物管理所所长。
18年坚守在文物工作一线,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业遗产调查等各类文物资源摸排工作,完成文物保护100余项,修缮长城20余公里,保护古壁画20余处,创新开展长城高精度三维模型应用、长城碑刻微痕提取、古砖窑数字化虚拟复原等工作,为明代砖石长城保护探索标准模式,确保延庆区一直处于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地位。
2007年,于海宽投身于延庆长城保护工作,从一名长城踏查队工作人员,到辖区内文物工作的引领者,18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延庆长城沿线的每一处。
近三年实地踏查,为长城保护积累一手资料
30岁那年,于海宽“半路出家”,以长城踏查队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接触文物保护工作。不曾想,这一接触就结下了18年的缘分。
当时,延庆重启了辖区内长城实地踏查工作,于海宽主动请缨,担任踏查小组第二组组长。延庆境内有着砖石、石、土等各类长城170余公里,蜿蜒于崇山峻岭间。于海宽的工作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徒步穿梭于山林荆棘中,细致观察并记录长城的破损、风化情况及环境信息。
这期间,于海宽行走了成千上万公里,由于经常风餐露宿,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踏查工作并不容易,有时甚至十分危险,从长城上摔下的经历他和队员都有过,在山上,擦到手、伤到脚也是家常便饭。
当时,村民常上山砍荆条当柴烧,荆条被砍后留下尖锐的残枝,尤其需要注意。有队员曾不慎踩了上去,脚被刺穿,山上又没有医疗设施,队员只能靠一条腿蹦着下山去医院处理。一路上的蛇、虫、蚊子和有毒植物,也需要防范。他们甚至还遇到过直径约3米的蚁穴,“幸好当时没踩上去”,现在想起来,于海宽还有点后怕。
就这样,近三年的时间里,于海宽带领团队在恶劣的环境中踏查,完成了资料整理和实地复核,为延庆区长城保护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工作中,于海宽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他率先采用GIS技术标注延庆区长城资源分布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成为北京市长城调查工作的标杆,为全市的长城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将延庆区砖石长城抢险率从30%提升至90%
2009年,于海宽参与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历时三年,行程数万公里,完成域内500余处文物资源复核及调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延庆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家底,助力延庆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并为延庆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于海宽主持或参与的文物保护项目达百余项,并在长城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将延庆区砖石长城抢险率从原来的30%提升至90%。
2024年,于海宽再次参与全国文物普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担任延庆区调查队总队长,既要处理大量行政工作,又要亲自带领队员们奋战在一线。半年内,完成文物资源复核400余处,并陆续培训了长城保护员、文化组织员和文物爱好者500余人次。
不同于人口普查,文物普查的周期更长。既要对之前的文物进行复核,又要对认为有价值的文物进行总体调查,还要对所有村落进行拉网式摸排,寻找新的文物线索,进行认定并保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物的概念或者范围都会扩大,比如现在我们会把冬奥会相关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或遗产,尽可能纳入文物调查范围。”
文物普查的过程常常要面临矛盾与妥协,这也是文物认定和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比如,某处百余年的民居,可以被纳入文物范畴,但居民本身并不愿意。于海宽记得,那处民居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其灯雕、门匾和墙绘等非常能反映当时的历史。“我们想把它列为文物,但村民不同意,因为一旦列为文物,他可能以后就无法翻建房子了。”这就需要充分的协商,不仅要和村民协商,还要和村委会、乡镇协商,“我们与房主、村委会、乡镇签订了四方协议,认定为文物后,允许对室内做改造,但保留房子的外观和主体,既满足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也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
一些年代久远的水利设施也可能具备认定为文物的价值,比如延庆的一些大坝、桥梁、涵洞等。但这也存在文物保护价值与实用价值相冲突的情况,需要协商和取舍。
创新文物保护手段,建立长城保护队伍
于海宽一心扑在文物保护上,总有一些新想法。他对科技颇感兴趣,会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等资料。他发现,一些科技手段有用在文物保护上的潜力,却一直无人尝试。“文物保护始终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子,文物保护的原则比较固定,也多依托于传统技艺和材料。但是,有些新的科技手段是可以助力文物保护的,让文物保护更便捷。”
于是,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于海宽在全国率先完成延庆区砖石长城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建设,为长城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平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长城保护的科技含量,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开辟了新道路。
他主持并创新开展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利用三年时间摸索出了延庆区砖石长城保护修缮工作标准化流程,提出建立砖石长城保护修缮导则的思路,开创了数字化记录长城考古及保护修缮全过程的先河。
近几年,由他组织的延庆土遗址类长城保护技术课题研究、明代砖窑遗址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延庆长城沿线壁画数字化虚拟修复等工作硕果累累,在业内广受好评。
此外,由于文物管理所人手有限,于海宽还在全市率先建立起长城保护员队伍,目前已有100多人。他全程主持招募、筛选、培训等环节,并将自己的保护经验倾囊相授,带动村民共同加入,最终发展为一支自觉保护长城的一线队伍。“这既能强化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加村民的劳动技能和经济来源,一举多得。”
18年步履不停,在于海宽看来,文物保护虽然保护的是古物,但不应守旧,传统的要尊重,但新技术、新方法也能提供更多保护路径。同时要沉得住气,有长远目光,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延庆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能在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敢于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他说。
于海宽,延庆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