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颜体”风骨,不在笔墨在肝胆
2025年04月30日07:46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方建勋
小号 中号 大号

颜真卿。

在中国书法史上,除了王羲之,另一个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他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誉为“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生于京兆长安县(今陕西西安)敦化坊祖宅。颜真卿出生时,父亲颜惟贞年40岁,正在太子文学任上。母亲殷氏,是太常博士、吴县令殷子敬之女。颜惟贞共有七子三女,颜真卿排行第九,小名羡门子。

颜真卿4岁时,父亲病故。他禀承《颜氏家训》,少年时极为勤学,有诗为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6岁中进士第,28岁参加吏部铨选,入高等,举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校书郎,自此踏入仕途。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75岁那年,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派颜真卿前往劝谕。明知此行凶险,但颜真卿为了国家和百姓毅然前往。李希烈软硬兼施,想让颜真卿为其所用,但颜真卿坚守气节,宁死不屈。两年后,贞元元年(785年),李希烈见劝降无望,将颜真卿缢杀。

颜真卿的一生,是忠义正直的一生,历事四朝,在官场上根本就不知“逢迎”二字,也因此起起落落,两袖清风。

颜真卿最为擅长楷书和行书。楷书多见于碑刻,前期以《多宝塔碑》为代表,此作也是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的主要范本之一。

颜真卿楷书作品《多宝塔碑》局部。

唐天宝年间,西京龙兴寺楚金禅师因夜持《法华经》而身入禅定,眼前忽见宝塔屹立。于是他发愿修塔,誓将幻境变现实。经过4年努力,多宝佛塔建成,并刻立《多宝塔碑》。该碑由岑勋(李白《将进酒》中提到的“岑夫子”)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现藏于西安碑林。《多宝塔碑》法度严谨,笔法清秀刚健,颜真卿书法中常有的一种“堂堂正正”的正大气象开始显现。

随着阅历和仕途的变化,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也逐渐从清秀劲健走向博大厚重。可见,不同阶段的字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并不是固化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颜真卿35岁时曾前往洛阳师从张旭学书法,学到篆籀(音同宙)笔法,并逐渐融入自己的书法中。

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以《颜家庙碑》为代表作。此碑是颜真卿为父亲所立,本人撰文并书,篆书名家李阳冰篆额,碑侧另有颜真卿自撰的《碑后记》。彼时的颜真卿72岁,历经安史之乱的忠烈抗争、宦海沉浮的刚直不阿,已臻“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书法亦随之进入化古为新的阶段。

颜真卿中正刚直,一身浩然正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道义、绝不妥协。他的书法与个人的人格高度一致,正如欧阳修所评:“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颜体”楷书,最具典型的正是这晚期的楷书,它已经超越了技法,凝聚了颜真卿整个生命的精气神。

除了楷书,颜真卿的行书在书法史上同样伟大。行书以3篇草稿为代表,即《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其中《祭侄文稿》这一篇,被认为可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比肩。

颜真卿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一篇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乍看一眼很乱,事实上并不是真的乱,也不是没有章法,而是将“法”的自由度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感觉不到“法”的存在。

写《祭侄文稿》时,颜真卿的人生正处于一种极致的状态,才有了如此极致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起初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等到河北郡县大部分陷落,官员尽数投降后,他无奈地叹息:“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这时传来消息,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率部与从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誓死抵抗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后遇害。除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外,颜家一门战死沙场的还有30多人。到了758年,朝廷追赐颜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颜真卿随即让颜杲卿的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颜杲卿、颜季明的遗骸,可惜只找到颜季明的头骨。颜真卿闻讯,痛贯心肝,写下这篇《祭侄文稿》。他的笔墨全然沉浸在激愤和悲痛中,最后几行如见其本人声泪俱下。

这篇书法,是颜真卿那一刻生命的真实“影像”。这些涂改,与未涂改的文字一样,共同构成生命的真实与完整。(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颜真卿,书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