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香港商人谢宏中见到了邓丽君。此前一个秋日的夜晚,谢宏中在家中练习书法,一边写,一边哼,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乌夜啼》轻轻唱了出来。这之后,他一直想找一位歌手,把这些唐诗宋词“唱出来,并录下来”,寻寻觅觅,最后找到了邓丽君。
这与邓丽君的想法不谋而合。邓丽君小时候,母亲常教她弹唱古人的诗句,可自己贪玩,练了半天也记不住。长大后,特别是在海外的那段日子,她偶尔翻阅唐诗宋词,才发觉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好像通过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人的内心世界。人生、家国、乡愁,亲情、友情、爱情,都鲜活地在眼前出现”。
就是从那时起,邓丽君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我能不能够与苏东坡、李后主合作,唱出一些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声音呢?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够也为传统文化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在艺术的回廊里,留下几步脚印呢?”
她开启了华语乐坛一个瑰丽隽永的实验。
摊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与谢宏中的会面,使得邓丽君制作出自己唯一一张由古诗词谱曲而成的专辑《淡淡幽情》。专辑收录了12首歌,来自12首词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数《但愿人长久》,根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
原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斥出京,在杭州任职数年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时任密州太守。月满中庭,酒至微醺,他无比思念分别7年之久的胞弟苏辙,写下这首经典之作。
“月亮之所以深得古今文人的青睐,是因为月亮有两个特性,一是在漫漫长夜中最能引起人们注意、最易被感知、最便于成为人们的诉求对象;二是具有弥补离人思念之憾、人异处而月同瞻的共享性。”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苏轼这首词里,有寂寥有思念,也有不得志的郁闷,但他依然乐观旷达,为人们送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千年后,这些愁绪哲思被台湾音乐人梁弘志谱成曲。1980年,23岁的梁弘志发表了他作词作曲的第一首歌——《恰似你的温柔》,由蔡琴首唱,引发热烈反响。第二年邓丽君翻唱此歌,更让这首歌红遍华人世界。
筹备《淡淡幽情》时,邓丽君主动邀请梁弘志为《但愿人长久》作曲。梁弘志回忆,“小时候家父曾带领我进入古典文学的世界,因此当苏轼的这首词拿到面前时,我并没有手足失措。”
梁弘志以钢琴和弦乐编织出月光般的流动感。邓丽君的咬字轻如叹息。最后一段副歌处,她连唱两次“别时圆”,唱至第二次时,音调宛转悠长,“圆”字微微颤抖,恰似月影徘徊。
“不完全按原词演唱,而是根据情景和需要有所改变,这类似词创作中的‘摊破’——在原词牌格律基础上摊开句式、增添字数。这样既保持了原调骨架,又通过破格延展丰富了声韵层次。”海滨认为,古典诗词要在当代重获生命力,就需要借助这种有意识的创作,“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回归”。
絮语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南唐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淡淡幽情》中另一首传唱度较高的歌曲是《独上西楼》,其作曲者刘家昌擅长曲调旋律。1970年,刘家昌以一首《往事只能回味》,创下唱片界400万张的销量纪录。他也曾与琼瑶合作,留下了《庭院深深》《一帘幽梦》等经典影视歌曲。
《独上西楼》改编自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投降后被封“违命侯”,囚于汴京,饱受屈辱,满心孤寂。这首词便写于这一时期。
“《淡淡幽情》12首歌中,只有《独上西楼》这一首是先出邓丽君清唱的歌声,如声声絮语,然后音乐再起。”海滨记得,自己第一次听这首歌就被深深吸引,“无需音乐的烘托。离乡去国,囚徒生活,李煜内心早已流淌着满腹的委屈和痛苦,所以邓丽君这种表现方式特别能抓住人心。”
《淡淡幽情》中的《胭脂泪》《万叶千声》也是刘家昌谱曲的,它们分别改编自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和北宋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刘家昌晚年有一次接受采访,曾回忆彼时已故去多年的邓丽君。“有一年,从台北回到南昌,到龙虎山,我在机场免税商店买香烟,背景音乐放了邓丽君的歌。我付了钱后,希望他找(钱)慢一点,让我多听几句……啊……那个心里的感触,很怀念她。”
邓丽君为《淡淡幽情》拍摄的写真,怅惘地望向前方。
邓丽君为《淡淡幽情》拍摄的写真,明媚古典。
复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另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被改编为《几多愁》,也收录于《淡淡幽情》中。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传说李煜于七夕夜命歌妓演唱此词,声传于外,触怒了宋太宗,被赐毒酒而亡。全词凄婉激越,将亡国哀愁凝练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喻。
邓丽君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唱了6次,最后更是连唱3遍,从第一遍的隐忍到第六遍的决堤,每遍气声比例、咬字力度皆有调整。“创作者把词下阕的复沓,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复沓,安排了较多次,增加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这与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十分契合。整首歌曲二胡起,二胡收,古典至极,幽怨至极。”海滨说。
邓丽君在《几多愁》MV拍摄间隙。
邓丽君在《几多愁》MV拍摄现场。
这首歌的背后有个故事。通常,邓丽君极少有歌曲会唱超过5次。一名工作人员回忆,“她不会毫无准备而来,她经过练习才来”,可是《几多愁》这首歌她却录了15次仍未过关,邓丽君哭了。
“她含着泪以怨愤的声音对我说,Philip(谢宏中的英文名),我从没试过录16次。”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谢宏中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正因为录了15次我仍不肯接受,她激动地哭起来,才能把情绪带出来。你听听那首歌,就是那种味道。”
《淡淡幽情》中改编的词作还有《苏幕遮·怀旧》《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生查子·元夕》《雨霖铃·寒蝉凄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几首。诗骚、汉赋、唐诗、元曲……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丰富,为什么邓丽君集中选择了词?
这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关。“词的全称叫‘曲子词’,即先有曲再填词,词的音乐功能优先。可以说,词原本是‘演唱会上的文学’‘卡拉OK里的文学’,但它们的曲调大多没有被保存下来,仅留下文字,这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案头文学。”海滨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淡淡幽情》的创作团队进行这样一种尝试,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探索”。
古代词作亦是恒河沙数,邓丽君为何又偏偏选了这12首?
除了流传度很高的因素,也与词的本质密切相关。“词就是香而软,表达柔情和思念。所以客观来说,婉约是词的正宗。”海滨说。《淡淡幽情》12首词中,无一首属豪放词,哪怕是通常被划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和辛弃疾,邓丽君选唱也是他们细腻幽微的“人情”词作。
1983年,《淡淡幽情》正式发行。邓丽君为这张专辑录制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她身着一套红色中式服装,坐在一张圆桌前,背后挂着一副对联和一张中国画。她浅笑着说:“今天一连串的歌,也是我一个梦想的实现。因为我可以得意地告诉您,我邀请到的作词家,都是千百年来最了不起的顶尖高手。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我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希望大家都会喜欢这几首歌,大家都来学这几首歌……在歌声中,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快乐、悲伤和光荣。”
《淡淡幽情》专辑封面。
撞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先秦《诗经·秦风·蒹葭》
如果说《淡淡幽情》是对词的现代转译,那么对诗的诠释,则是邓丽君一场更具野心的实验。海滨将其称之为“对原作的完全突破”:“与词的音乐性不同,诗只是押韵格律,对音乐人来说创作难度更高。”
这场实验从翻唱开始。1980年,邓丽君翻唱了《在水一方》,这是1975年上映的琼瑶电影《在水一方》同名主题曲,原唱为高凌风(男声版)、江蕾(女声版),琼瑶自己填词,歌词化用自《诗经·秦风·蒹葭》。
1980年,邓丽君演唱《在水一方》。
“学界对《蒹葭》的主题至今还有争议,而且‘伊人’既可以指男生也可以指女生。在这种情形下,《在水一方》这首歌其实更适合用女声表达。相较于高、江版,邓丽君这一版声线的强弱变化非常明显,表现力更丰富。歌曲起始,那昂扬向上的旋律,更是如命运交响曲般撞击人的心灵。”海滨分析,“再加上邓丽君之前几次为琼瑶电影成功的配唱,使得观众在认可琼瑶电影的同时,也接受了作为歌者的邓丽君的表达——如同一说起琼瑶剧就想起演员林青霞一样。所以《在水一方》这首歌的原唱尽管不是邓丽君,但她的版本却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
突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992年,邓丽君发行了歌曲《人面桃花》,改编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诗仅四句,词作者陈蝶衣却将其扩展为三段式叙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烽火忽然连天起/无端惊破鸳鸯梦/一霎时流亡载道庐舍空/不见了卖酒人家旧芳容/一处一处问行踪/指望着劫后重相逢/谁知道人面漂泊何处去/只有那桃花依旧笑春风……”
邓丽君的演唱层次分明——初段用少女般的雀跃音色,中段转为哽咽般的颤音,末段则以绵长的尾音收束,发出对故土变迁的慨叹。
“原诗是一个爱情故事,讲的是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书生崔护偶遇一女子,两人一见倾心,历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海滨认为,邓丽君的版本突破了原诗,不仅增加了叙事性,更把一个古代日常“小确幸”的爱情故事,演绎成了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十分难得。
这种“以小见大”的改编理念,也见于歌曲《清平调》中。原诗中,李白笔下的杨贵妃极致美艳,但邓丽君仅留下了一段试唱。据说,她曾计划推出《淡淡幽情》的续集——《春梦秋云》,将《清平调》《问世间情为何物》等10余首歌收录其中,可惜还未完成,她已溘然长逝。
直至2015年5月8日,邓丽君逝世20周年纪念日,王菲与邓丽君隔空对唱的《清平调》版本在全球发布。邓丽君的演唱温婉雍容,诠释出杨贵妃的华贵;王菲以空灵声线续写,赋予现代诗意,时空交错中映出一派盛唐气象。
千年诗句随声波流淌过你我的耳际,那是属于中国人的吟唱。
邓丽君,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