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专访93岁日本伯乐舟木稔:余生只叙“歌后”传奇
2025年04月29日14:44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杜海玲 冯璐 刘玉婷
小号 中号 大号

1979年4月,邓丽君在加拿大温哥华准备展开巡回演唱。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喜时时变,合久必有分……”马来西亚吉隆坡五月花大酒楼的霓虹灯下,挤满了屏息凝神的华人。在南洋潮湿的夜风中,这首《几时你回来》(《何日君再来》最初版)为他们带来了家乡的味道,勾起了久违的情感记忆。

那是1971年,丽风唱片公司老板黄连振买下这家酒楼,邀请邓丽君前去献唱。台上,邓丽君一袭旗袍,指尖轻抚麦克风,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

这只是邓丽君满世界“跑码头”期间的寻常一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新加坡国家剧场到越南丽声戏院,从日本东京的NHK大会堂到美国纽约的林肯中心,她先后辗转于东南亚、东亚、北美,用歌声抚慰着游子们的乡愁,成为全球华人心中最温柔的集体记忆。

风靡南洋

1969年12月,邓丽君在母亲的陪同下,坐上了前往新加坡的飞机。这是年仅16岁的她第一次离家。当时,新加坡国家剧场要举行群星慈善晚会,邀请了很多当红歌星,邓丽君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名。

“真诚和用心的表演是最能打动观众的,放心展示自己吧。”在母亲的鼓励下,邓丽君信心满满地演唱了《晶晶》《珊瑚恋》等歌曲,赢得满场喝彩。唱闽南语歌《烧肉粽》时,她还别出心裁地给观众发粽子,将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晚会的电视直播,这名亭亭玉立的少女轰动了整个新加坡,也打开了自己的国际乐坛之路。

“当时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公司是丽风唱片,老板黄连振就坐在台下。他觉得邓丽君颇有潜力,后托人找到她,力邀她成为丽风的签约歌手。”马来西亚华人钢琴家郭祺文说。郭祺文曾在丽风唱片工作多年,举办过多场“怀念邓丽君”主题音乐会,“老人家(黄连振)生前常跟我念叨,邓丽君是无可替代的”。

在黄连振的精心包装下,丽风唱片为邓丽君制作《海韵》《风从哪里来》等经典歌曲,还为她策划了《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使她成为东南亚家喻户晓的歌星。

1972年,黄连振给作词人林煌坤打电话,希望他为邓丽君“量身定制”一首民歌小调,由马来西亚华人作曲家李俊雄谱曲。《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就这样诞生了。此时的邓丽君正在东南亚巡演,将这首歌演绎得生动俏皮。每次出场,歌迷送来的礼物一堆就是一房间。为避免引起骚动,邓丽君不再敢公开去看电影,每次都等影厅灯光熄灭才戴着帽子悄悄坐在角落,在电影结束前就匆匆离开。

1972年,邓丽君在马来西亚槟城参观蛇庙。

从《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开始,郭祺文成了邓丽君的歌迷。1975年,15岁的他在家乡见到了前来巡演的邓丽君。“现场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较瘦小,居然被人潮推到最前面,这时邓丽君恰好走出来。”郭祺文回忆,她穿着蓝色牛仔背带裤,还主动跟他握手,“我激动坏了,赶紧请她为我签名”。

在东南亚巡演期间,邓丽君还曾多次深入战火纷飞的越南。在邓丽君三哥邓长富的回忆中,越南丽声戏院外经常炮火连天,甚至窗户玻璃都不时被震碎,邓丽君虽内心惊恐,还是会坚持把歌唱完。林煌坤曾在书中写道,《何日君再来》是邓丽君在越南演出的必唱曲目,原因是她的乐坛伯乐之一朱坚于1972年在越南上空坠机身亡。

邓丽君的演出给枪林弹雨中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而她自己的内心却满是悲情回忆。歌星张帝曾回忆,在越南演出结束后,他们准备乘机离开,但机场突遭轰炸。在生死攸关时刻,他和邓丽君抱头痛哭。幸运的是,经多方协调,一架美国军用飞机最终将他们安全带离。

在东南亚巡回演唱中,邓丽君就曾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用6种语言唱过歌”。邓长富细数,邓丽君一生演唱的歌曲数量约有1480首,以中文歌数量居首,其次是日语歌,再次是英文歌,还有印尼语歌。此外,她还唱过方言歌,如粤语歌、闽南语歌。

邓长富告诉记者,邓丽君演出时,不仅尽量唱当地的歌,还经常将《小城故事》中的“小城”改成当地地名。她还出过两张印尼语专辑,收录了《再见!我的爱人》《丝丝小雨》等中文歌的印尼语版本。而那首最为人熟知的《甜蜜蜜》,旋律其实也源自印尼民谣。“这首印尼民谣名为‘划舢板’,最初是印尼船夫劳作时传唱的民间小调,直到邓丽君的《甜蜜蜜》问世,这一旋律才真正成为东南亚华人的共同记忆。”暨南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潘玥说。

邓丽君未曾去缅甸开演唱会,但她的歌在当地广受欢迎,直到现在,在婚礼和节日庆典中都必不可少。缅甸金多堰妇女慈善会主席李素华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是1973年,当时18岁的她一边做家务,一边哼唱《千言万语》。“我们全家都对《月亮代表我的心》情有独钟,我的小孙女才五六岁,就能跟着旋律哼唱了。”

如今,邓丽君在东南亚地区依然赫赫有名。郭祺文在自己的音乐厅随机弹起邓丽君的歌曲时,不少两鬓斑白的华人都会眼含热泪地跟唱;在印度尼西亚,邓丽君的歌仍占据着KTV点歌榜的耀眼位置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经常播放《月亮代表我的心》迎接着每一位落地的旅客……

东瀛传奇

如果说东南亚是邓丽君步入国际乐坛的起点,日本则是她事业的高光时刻。在日本,几乎没有一位外来歌手能像邓丽君一样被长久地记忆。

邓丽君东京歌迷会会长郭静说,在邓丽君逝世这么多年后,一提起Teresa Teng(邓丽君在日本的艺名),老人们都还记得。歌迷会的成员多是当年的粉丝,大家聚在一起唱邓丽君的歌,很开心。在日本福岛县三岛町,人们甚至为邓丽君立了一座墓碑。2007年,日本朝日电视台还制作了一部传记类电视剧《邓丽君物语》。

在东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93岁的舟木稔说起与邓丽君的初逢,眼睛炯炯有神。1973年,他在日本宝丽多公司任制作管理部长,在中国香港的演唱会上第一次见到邓丽君,瞬间感到“就是她了”。“台上的邓丽君刚满20岁,歌甜美,人清秀,闪耀着光芒。那是一种会成为大明星的光芒。”

舟木稔与邓丽君合影。

那年,舟木稔去香港,目的是寻找可以带回日本发展的歌星。当时在香港东方歌剧院的演出中,多位歌手上场,邓丽君唱的是压轴曲。舟木稔以犀利的直觉认定她潜力无限,当即与其联系,希望带她到日本出道。

在香港等了10天,舟木稔才接到邓丽君母亲的电话,要求秘密见面。“邓丽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乖乖女。”舟木稔回忆,他费尽心力游说邓丽君母女“来日本”,邓丽君不时望向母亲。后来,听了日方的条件,她们终于答应了。舟木稔高兴地返回日本,等着签约。

不料,回到日本没两天,舟木稔又接到邓丽君母亲的消息:我们不去了。原来,邓丽君父亲听说女儿要去日本发展,立即说“不行”,理由是邓丽君在港台、东南亚地区已颇有名气,何苦远渡重洋去日本。

舟木稔不死心,飞去台湾软磨硬泡,天天去邓丽君家看望她父亲。但她父亲该喝酒喝酒,该聊天聊天,就是不松口。突然有一天,他问舟木稔:“你会跳舞吗?”于是,舟木稔便陪着他去舞厅。“她父亲国标舞跳得可好了。”舟木稔回忆,就这样,他终于获得了邓丽君父亲的信任。1973年6月,邓丽君父亲签了女儿与宝丽多的合约,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们了。”

刚到日本时,舟木稔带邓丽君去参加各种音乐颁奖典礼。“明年我要站在领奖台上。”邓丽君小声说。外界传言,邓丽君在日本接受了一年专业音乐训练才出道。但舟木稔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邓丽君几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她的形象和唱功都浑然天成,领悟力也极强,我只需偶尔纠正她几个日语发音”。

1974年,邓丽君在日本出道。第一张唱片《不论今宵或明天》走偶像路线,发售3万张,结果根本卖不动。舟木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可是和她父亲夸下了海口,说一定会让他女儿在日本成为大歌星”。

1977年6月,邓丽君在日本原宿家中的休闲照。

要想在日本乐坛冒头,需要拿到唱片大奖赛的奖项,那就必须在10月前再出一张唱片,才有可能参加当年的比赛。时间紧迫,唱片公司马不停蹄地剖析问题,发现偶像路线并不适合邓丽君,因此第二张唱片充分体现了她的歌唱优势。最终,邓丽君以一曲哀婉缠绵的《空港》获得日本唱片大奖的“优秀新人奖”。这是日本音乐界最有分量的奖项之一。舟木稔长舒一口气,“我这才算是有脸见她父亲了”。

80年代,邓丽君又连续3年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音乐大奖。这样的成绩在日本意味着什么?面对《环球人物》记者的提问,舟木稔想了想回答:“高得无法形容,只能说是殿堂级的。这样的成就只有邓丽君能完成。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传奇。她演绎日本歌曲的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深情又清丽。”

采访过程中,舟木稔时常流露出慈父般的神情。他说:“在公司里,每当问谁来担任邓丽君经纪人时,大家都会争抢,因为她对每个人都那么亲切随和。”

正因为情谊深厚,30年前那个噩耗对舟木稔的打击很大。“1995年4月底,邓丽君给我打来电话,我们说好过一个星期,我去找她面谈新歌录音的事。”但说好的来电,舟木稔一直没等到。5月8日,他给邓丽君母亲打电话,也无人接听。他感到很蹊跷,但怎么也没想到是邓丽君走了。第二天,一封日本共同通讯社的电报发到舟木稔事务所,可他还是不信,“那些娱乐记者又瞎写”。

然而,噩耗最终被证实。大脑一片空白的舟木稔来到台北机场,迎接从泰国运回的邓丽君。回忆当时情景,他难过地垂下了头。

此后30年,每逢邓丽君忌日,舟木稔都前往台湾参加纪念仪式,今年也将如此。他说:“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向世界传达邓丽君有多么好,这是我晚年的事业。”

北美“财神”

当地时间1980年7月20日晚7时30分,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的灯光准时熄灭,舞台中央的旋转灯闪烁着,照亮了整个音乐厅,台下一片寂静。音响中传出邓丽君的歌声,雷鸣般的掌声随即响起。

20世纪70年代末,邓丽君在美国接受采访。

在日本乐坛闯出名气后,邓丽君受邀来到纽约林肯中心。演唱会场的数千个座位两周前便已售罄,后来临时加了200个座位,连场外也挤满了没票的歌迷。现场不仅有华侨华人,还有许多美国人、加拿大人。票房经理感叹:“东方艺人在纽约演出有这样的票房,这是第一次。”

作为首位登上林肯中心舞台的华人女歌手,邓丽君不仅演唱中国歌曲,还唱了美国乡村歌曲。演出末尾,她唱了一首《再见!我的爱人》,曲终,台下掌声如雷。她再度出场,演唱《何日君再来》。观众热情依旧,她又以一首《海韵》回应。观众仍不愿离去,她只好三度出场,演唱《高山青》。直至会场灯光亮起,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当时,邓长富正在美国读书,全程陪同妹妹。“当天,我就在后台等她,水是不离身的,小妹一下台就赶紧递给她。”他回忆道,跟着邓丽君巡演的乐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当地乐手、日本乐手和中国香港乐手。邓丽君不慌不忙地切换语言与舞台工作人员交流,一会儿讲英文,一会儿说日语,一会儿又换成中国的粤语,一旁的林肯中心经理惊叹“从没见过这种场面”。

演唱会结束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等均以显著版面进行报道。两天后的庆功宴上,纽约市长授予邓丽君一枚象征纽约市的“金苹果”胸针,以示祝贺。

1980年7月,纽约市长授予邓丽君“金苹果”胸针。

当时邓长富的同学也想听邓丽君唱歌,邓丽君很爽快地答应了,还主动说服演出公司:“留学生团体的活动不是商业性质,不会影响票房。”

3年后,邓长富再次见证妹妹在北美歌坛大放异彩。1983年年初,邓丽君应邀前往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演唱会。当地凯撒宫大门口挂着邓丽君的照片,一向画着白人歌星的广告牌上也第一次出现了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姑娘邓丽君。

凯撒宫只有1100个座位,老板千方百计加到1500个。2月的演出,票在1个月前就已售罄。最后,两边过道也被卖了站票。“在拉斯维加斯看演唱会要塞小费,否则就没有好位置,服务生们都赚翻了。”邓长富说,有人干脆给带位的服务生塞上百美元,硬挤进去。

8点的演出,凯撒宫6点半就已爆满。邓丽君演唱了《风霜伴我行》等数十首歌曲,还特别演唱了《龙的传人》,打动了在场所有华人的心。

演出一结束,警卫上前拥抱邓丽君,连说:“好极了!这里从来没有过这种盛况,简直使人难以置信!”邓长富记得,这些人一再要求邓丽君挤时间再到凯撒宫来——只要邓丽君常来,他们就能发财。两场演出下来,凯撒宫工作人员得到的小费比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美国巡演成功后,“邓丽君旋风”更甚。1983年底,邓丽君举办出道15周年巡回演唱会,第二年又一路唱回东南亚。她的歌声飘荡在全世界的街头巷尾,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情感符号。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邓丽君,舟木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