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城市旅游时,你会选择乘坐公交车吗?你能想象,再寻常不过的公交车,也可以成为游客的打卡项目之一吗?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上海的911路双层巴士突然爆火,客流量爆翻5倍,有站点近百人排队200米……媒体报道还透露了很多有趣的细节:特地来打卡的乘客说,“宁可等1小时,也要坐双层巴士”;错过最后一班车的游客母子说,“明天再来!”;有宝妈网友说,来回坐了两趟,三岁男宝哭着不下来,还想坐……
其实,这并不是这路车第一次在网上走红。在社交媒体上,起码两三年前就出现了很多“911路区间双层巴士乘坐攻略”,专门教人如何乘坐。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这与一些城市没有双层巴士,游客想尝尝鲜有关;911路经过武康路、常熟路、淮海路、外滩等上海老牌旅游景点及新晋网红打卡地,也是原因之一。但这还不是全部。它的“爆火”,有更值得分析的秘诀。
比如,借助GPS智能系统监测车辆满载率,在客流量爆翻5倍时增加18个班次。这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提升服务的精准化。
比如,为了杜绝安全隐患,车上配备了安全员,并将之常态化,在假期还会增加人数。这是牢牢守住公共交通的安全底线,对乘客和公共安全负责。
比如,考虑到乘客中不少是小朋友,研究将911路线延长到上海动物园。这更是主动而为,在满足乘客多样化需求上做增值服务。
可见,911的火看似突然的、瞬间的,实则是有原因、有过程的。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服务质量和口碑,也反映着一座城市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成色。用“小而美”项目撬动民生福祉“惠而实”,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这正是911路车“爆火”的启示。
服务见于细节,管理重在谋划。从2007年的《关于优先发展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到上个月的《推进本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就是上海城市交通发展一以贯之的定位和主线。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功能丰富的特色公交线路,旅游线、夜经济线都被纳入其中,服务不同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打造全龄友好的出行环境、营造更具人文气息的出行氛围,为儿童等群体提供优先服务。探索在特定线路、特定区域试点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提高地面公交车辆智能驾驶水平。
911路车的走红,离不开公共政策下的先手棋及其精进不止的大背景。熟悉大背景后再回过头来看它的走红,便会少了几分意料之外的惊喜。这路车推出的每一项“含金量”举措,几乎都能从政策中找到对应的安排。
不期而遇的“泼天富贵”,往往都是长期耕耘的厚积薄发。跳出城市本身,站在文旅业发展角度看,911路车的走红也有启发意义。开辟新的文旅项目和服务固然是新赛道,但盘活好现有资源,尤其是对于“小、寻常但实用”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提升优化,从满足游客刚需转向提供附加功能、情绪价值,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上海,911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