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贡茶场的藏族职工在采茶。
每隔几天,曹爱萍都会去茶田看看,这已成为她退休以来的一种习惯。在青翠的茶田,闻闻茶苗散发的气息,看看露珠儿在叶片上滚动,曹爱萍仿佛又回到了工作中,身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好像又年轻了几岁,找到曾经的工作状态,热情又专注。
曹爱萍光顾的是西藏易贡茶场的茶田。这里地处西藏第一座国家地质公园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茶田隔易贡藏布(江)与铁山相视而立,稍远处便是巍峨耸立的藏刀山。20世纪50年代,英雄的十八军进入西藏后,军部就设在易贡茶场。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办公和居住的将军楼,历经60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坚挺如初。
云雾之下的高标准高原茶田。
高原有了片片绿
1960年,根据西藏军区的指示,原十八军留藏复员干部组建易贡军垦农场,支援边疆建设。1963年,部队官兵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引进四川雅安蒙顶山的茶苗,以期研习制茶方法,结束西藏没有茶叶栽种的历史,解决到内地运输茶叶路途遥远、成本高昂等问题。易贡茶场海拔2200多米,河谷内虽然雪峰耸峙,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时常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是个种茶的好地方。
离318国道通麦大桥1公里处的易贡茶场一号茶田内,有几排老茶树。这些枝繁叶茂的老茶树,就是张国华将军于1963年亲手种植的,寄托了十八军将士的希望。
张国华将军亲自栽种的老茶树。
1969年,曹爱萍的父亲曹礼木与母亲参木举被分配到易贡茶场。曹礼木是四川资阳人,1956年参军进藏,参加过拉萨平叛等,后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守边境。1960年,曹礼木在拉萨与藏族女子参木举认识结婚后,被派到察隅县下察隅镇驻守边境大桥。曹礼木夫妇育有三子一女。作为曹礼木夫妇唯一的女儿,曹爱萍就降生在易贡茶场。
1967年,易贡茶场引进的四川雅安大叶茶试种成功,雪域高原第一次有了一片神奇的新绿。将士们把这来之不易的茶叶,取名为“珠峰绿茶”。这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新茶,一举打破了西藏不产茶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上千年时间,西藏所需的茶叶,都是通过茶马古道,从四川、云南人背马驮过来的。
曹礼木夫妇到了易贡茶场,与战友们一道,很快学会了种茶、制茶技艺。曹爱萍出生后,是在浓浓的茶香中长大的。成人后,曹爱萍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接过父母的手艺,在茶场参加了工作。
“那时人年轻,特别有钻劲。”曹爱萍说。面对繁复的种茶、制茶技艺,曹爱萍总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她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猛烈地汲取着知识之水。1994年,曹爱萍顺利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回到茶场后,曹爱萍虚心向茶场从四川雅安请来的制茶师傅学习。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再次让曹爱萍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易贡茶场的制茶大师。
桑顿罗布是曹爱萍大学毕业后在茶场认识的一个小弟弟。一起跟随四川雅安师傅学习制茶的日子里,曹爱萍觉得这个不爱说话的小弟弟学习特别认真,时不时拿出个小本本,记录师傅讲解的点点滴滴。
桑顿罗布的家在易贡乡。高中毕业后,桑顿罗布进入了易贡茶场。学习了一段时间制茶后,茶场领导便安排桑顿罗布走南闯北搞销售。
“一开始茶叶就非常好销。”桑顿罗布说,“这得益于曹姐炉火纯青的好手艺。”
每到制茶季节,曹爱萍就忙得像高原上的风,一会儿跑到茶田,一会儿跑到车间,脚板儿几乎不沾地了。制茶的每个环节,都在曹爱萍精准的掌控之中。
那么忙,肯定顾不了家。“她也是为了茶场好嘛!”曹爱萍的丈夫非常理解她。曹爱萍的丈夫是易贡茶场的藏族司机,跟桑顿罗布一样,也是土生土长的易贡人,亲眼看到十八军开创的易贡茶场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至今,歌唱解放军的《金珠玛米呀咕嘟》还时常在耳边回响。高兴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
“有时候,曹姐不空,换个师傅制的茶,老茶客一喝便知。”桑顿罗布说。在曹爱萍与制茶师傅的努力下,易贡茶场制的茶,从过去的几种产品,变成了十多种产品。臻选绿、臻选红、一级红茶、特级红茶、精选红、精选绿、古树红茶、林芝春绿、黑茶……茶名一个又一个从桑顿罗布的嘴巴里蹦了出来。很多时候,茶叶刚刚采摘回来,就有客户登门买茶了。
2000年以后,辉煌了几十年的易贡茶场受市场环境和易贡大滑坡的影响,逐步跌落谷底。曾经人来车往的易贡茶场显得空寂起来。许多人选择了离开,曹爱萍、桑顿罗布等人却坚定地留了下来。
“我出生在这里,家在这里,根也在这里,必须留在这里。”曹爱萍坚信,十八军开创的事业不会凋亡,易贡茶场也一定会好起来的。产茶季节,曹爱萍常受邀到茶场附近的乡镇指导藏族群众种茶、制茶,希望片片绿叶给群众带来实惠。空闲的时候,曹爱萍常到峡谷里去看三五成群的野马撒欢,这些矫健的野马,是十八军军马的后代,跟曹爱萍一样,对这片土地留恋万分。
和风浩荡易贡春
曹爱萍、桑顿罗布还是等来了好日子。从2008年开始,林芝市派出干部支援易贡茶场建设。2010年7月,中央将易贡茶场归入广东省援藏计划,具体由佛山市援助。2013年6月,又调整为广东国资委对口支援易贡茶场。
从那以后,易贡茶场进入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桑顿罗布说,从中央第六批援藏干部开始,现在已是第十批了。批次在增加,人员也在不断更换,但对易贡茶场的支援却有增无减。援藏干部一批接着一批干,批批都有着力点。
“对口援建,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理念,让易贡茶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曹爱萍说。
第六批援藏完成了进入易贡河谷的公路路面硬化,升级改造了易贡茶场水电站,对茶叶加工厂进行了现代化升级。
第七批援藏继续进行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宽加固易贡河谷公路,完成了路边附属设施建设,提出了茶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了自来水厂、易贡河谷的第一家星级酒店。
第八批援藏升级了茶叶加工厂的设施设备、扩建了旅游基础设施,完成了茶叶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改造和星级酒店的扩建,启动了场容场貌的标准化建设。
从第九批援藏开始,转向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新建了拥有红茶、绿茶全自动生产线的茶叶加工厂,提升了加工技术和能力;构建了立体式、现代化的销售体系;茶田规模也从易贡河谷扩大到察隅地区,易贡茶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旅游开始成为易贡河谷藏族群众的“第二饭碗”。
第十批援藏工作重点放在帮助茶场的茶产业全面提升,从技能提升、人才培训、交流交融等方面下功夫,为茶场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当地干部人才队伍。
对口援藏的桩桩大事要事,镌刻在雪域高原,也镌刻在像曹爱萍、桑顿罗布一样的西藏干部群众心里,鼓起了他们建设美好边疆的信心和决心。
让曹爱萍欣喜的是,第九批援藏第一次派出了茶叶专家到易贡茶场任职。茶叶专家的到来,对易贡茶场种植的茶苗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中小叶群体种中选育出适应性更强(抗寒),茶叶更耐泡、香气更足、口感更好、汤色更明亮的藏茶一号。生产的茶叶首次出口到澳门。2020年,茶场实现盈利,250多名职工第一次每人领到了700元奖金。
易贡茶场有5350亩茶田,以前大部分种植的是中小叶群体种。从2013年开始更新品种,主要有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梅占,现存大部分为福选9号和中小叶群体种。藏茶一号培育成功后,从2021年开始补种,至今已补种了600多亩。
易贡茶场采茶忙。
易贡茶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曹爱萍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跟着广东的茶叶专家,曹爱萍不仅学到了新的种茶知识,还掌握了全自动生产线的生产技术。作为十八军后代中的唯一代表,曹爱萍还当选为波密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2020年4月,曹爱萍光荣退休。退休后的曹爱萍又被易贡茶场返聘,直到最近才离开。退休前,桑顿罗布接替了曹爱萍的工作。曹爱萍的传帮带,让桑顿罗布少走了许多弯路。
桑顿罗布的表现没有让易贡茶场的领导和援建干部失望。2021年10月,易贡茶场把生产部副部长、茶叶加工厂厂长的担子交到了桑顿罗布肩上。桑顿罗布与以前的曹爱萍一样,也快忙得脚板儿不沾地了。
为了尽快提高桑顿罗布的种植、管理、加工能力,易贡茶场多次派他外出考察学习。从2016年开始,桑顿罗布先后去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广东财经大学和四川雅安、福建福安等地学习茶叶品种选育、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在不断学习锻炼中,桑顿罗布成长起来了,一张口就是新名词新概念,其熟稔程度与内地的专家毫无二致。易贡茶场现在年产红绿茶达10万斤,藏茶25万到26万斤。张国华将军当年种植的老茶树产的新茶,每斤卖到了7万元。
易贡茶场还加入了西藏地球第三极优选标准平台,积极参加地球第三极品牌活动。前不久,易贡高原茶与西藏冰川水、青稞谷物麦片、西藏天然蜜等西藏特色产品,走进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极净、天然、优质的易贡高原茶,一下吸引了国内外商家和消费者的眼球,线上线下消费热潮涌动。
对口援藏犹如浩荡的春风,吹醒了边疆广袤的大地。易贡茶场的蒸蒸日上,让曹爱萍彻底放心了,她想把儿子也留在茶场。“要世世代代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藏茶,易贡茶场,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