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地球第三极西藏毛纺织品牌亮相2024春夏北京时装周。
北京隆福文化中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隆福寺内。明朝时期,这里是京城唯一的喇嘛、和尚同驻的寺院,清朝则完全成为喇嘛庙。
2023年9月19日,在北京时装周期间,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集合西藏毛纺特色品牌喏酷、喀瓦坚和康拉美朵,携手北京服装学院郭瑞萍教授在这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寺庙举办了一场独具匠心的品牌集合秀。亮眼的模特身着近40套西藏毛纺系列产品,完美展现了传统西藏毛纺织服饰与现代时尚文化融合之美。
北京时装周现场,藏族女孩盘腿坐在藏毯上梳理着绒。
置身其间,传统藏族服饰粗犷、奔放的风格被颠覆了,清新、简约与大气的风格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细细品味,这种惊喜感背后,有着引人深思的厚重底蕴。
活动现场,西藏毛纺织协会秘书长、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扎西仁青身着藏袍风格服饰,完美融入氛围。几天前,《环球人物》记者在拉萨见到他,深度交流了西藏毛纺织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并详细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
在隆福文化中心表演现场,郭瑞萍教授团队用近40套西藏毛纺系列产品诠释了“且听风吟”的设计主题——且歌、且行、且从容,虽然身处京城,但西藏高原的辽阔壮美却被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伴随着“且行”“听香”“风马”“吟唱”四个章节,西藏的百态凡尘浮现于世,且听风吟深入生活,探寻人文,描绘了一幅独具烟火气的灵动画面。
当我们亲手触摸这些服装,会感受到设计团队选用了轻盈蓬松、温暖软糯的精纺羊绒、牦牛绒等天然纱线。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这是更简约更具环保责任的着装风格,实践着人与自然的“善往者善来”。
详细了解后,会感受到设计师在工艺上的独具匠心。这些服装作品突破了传统针织工艺,运用前沿针织工艺,融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这一巧思完美地找到了传统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美学的连接点,打造了功能与审美兼具的西藏毛纺系列服饰。
在色彩上,这些作品给人肉眼可见的惊艳。根据“且听风吟”的“且行”“听香”“风马”“吟唱”分为四个系列,泥棕、米驼、藏蓝、鹅黄、朱红、青绿、雪白等色彩轮番上演,交相辉映。
“不久前我们还在上海参展,虽然展位不大,但只要体现了西藏两个字,观众兴趣就很高。”扎西仁青说,“我们的产品都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体现着审美差异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西藏服饰也需要做出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转变,“在传统西藏服饰中,饱和度较高的亮块太多了,我们现代城市里没有这么多亮块,所以我们将色彩饱和度适当降下来,努力将服饰与现代城市环境相符合。”与此同时,传统服饰中的材料和技艺却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承,传统与现代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纵观喏酷、喀瓦坚和康拉美朵等品牌服饰,都给人一种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体验,简约而不失内敛,大气而不失灵动,复古而不失潇洒的风格,总能让人体验到满满的高级感。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喏酷藏元素服饰。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喏酷藏元素服饰。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喏酷藏元素服饰。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喏酷藏元素服饰。
“西藏绒”要做“新疆棉”那样的IP
不久前,扎西仁青去日土县开了一个产业研讨会。“无论从细度、长度、柔软度来看,那里的羊绒原材料都是非常好的。但从县城到最远的放牧点,有500多公里的距离,而县里的人口也只有两万人。如果从拉萨过去,要走1800多公里的路程。”扎西仁青说,西藏地区产业“小、散、乱”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毛纺织业的发展。
“首先是距离,严重限制了产业集群;其次是水电和交通成本高,限制了产业规模;最后是人才,前不久日土县刚刚上了出纺设备,但很难招到优秀人才。在东部沿海地区,给工人每月一万块的工资就很高了,但在这里,我们给到两万都不一定过来,因为距离太远、海拔太高,人们都很难短时间适应这里的生活。”扎西仁青说,日土县的情况绝非个例,而是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西藏众多毛纺织企业都存在类似问题。
以前也会有类似机构试图解决西藏发展的问题,但时间久了,扎西仁青发现,这些机构有很多比较浮躁,并没有长期扎根、持之以恒的毅力。而西藏毛纺织协会虽然刚成立不久,但他们已经有了将西藏毛纺织业做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种决心和信心来自西藏毛纺织业发展赋予的底气。西藏地区具有牦牛绒、羊绒等畜牧业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七大原绒产区中,西藏拥有3个。西藏羊毛具有毛干、死毛含量少、粗毛弹性好、绒毛细软等特点。西藏羊绒品质更佳,细度在14.5微米到15微米之间,长度在36厘米以上,纺织整齐度在70%以上,是世界上绒质最细,手感最好的羊绒,是做高端毛纺织品的最佳原料。相比来说,牦牛绒品质更胜一筹,牦牛生长于海拔3000—5500米的青藏高原,是体格健壮的低碳动物。牦牛绒透气性很好,比羊绒高120%,保暖度比羊毛高30%。同时,牦牛绒鳞片相当整齐,绒毛手感非常舒滑,不易引起皮肤刺痒。
“牦牛对环境非常友好,它们不吃草根,只吃地面以上的草。每一年,牦牛绒毛都是自然脱落的,而不是牧民从牛身上剪下来的。对牧民来说,牦牛绒也不是贵重物品,很多都丢弃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重视利用。”扎西仁青介绍,直到前几年,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商贩来到西藏的牧民家里,以很低的价格将牦牛绒收购走了,获取高额利润。但在这种粗放模式下,牦牛绒的独特价值并没有呈现在最终的产品上。
协会成立后,很多业内专家应邀来到西藏,为这里的毛纺织业把脉。“经过了好几轮的‘会诊’后,我们总结出在毛纺织业的原材料、加工和品牌销售这三个环节上,要做到‘两头大、中间小’。”扎西仁青进一步介绍,加工环节之所以可以适度弱化,是因为服装行业的供应链是非常完善的,“这个环节不一定在西藏做,也不一定自己做,可以充分代工、合作。”而原材料和品牌销售这两个环节,恰恰是相对薄弱的。
在原材料环节,协会正在进行前期的调查,为后续工作做准备。“我们呼吁全国毛纺织协会一起合作,开展全国牦牛绒和山羊绒的资源调查活动,收集样品后进行检测。有了绒毛的长度、细度以及原产地等详细数据后,就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在最合适的原材料生产地进行采购。”扎西仁青说,这项基础性工作完成后,将会很好地促进西藏毛纺织行业向着精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在品牌销售环节,协会则进行过理性思考。“物以稀为贵,以西藏羊绒为例,每年产量不会超过100吨,这在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少的。”扎西仁青在和江浙纱线企业对接时发现,对方一般都是产值100多亿元、两万吨的厂家,而西藏原绒的量只有几十吨,“我们用大渠道进行对接,就能将本来不多的产量进行最有效的利用。一般西藏原绒都会用在附加值高的高端服饰上。”如此一来,西藏毛纺织行业的利润就可以得到保障,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由此获益。
理顺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协会对西藏毛纺织行业的定位也有了清晰的认知。“我们一直面向的都是有一定审美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扎西仁青说,国内市场很大,只要西藏毛纺织行业找到了正确的赛道,就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他还有一个愿望,将“西藏绒”打造成像“新疆棉”一样享誉世界的民族IP。“事实上,‘西藏绒’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潜质,只是现在加工、生产、销售、品牌等各个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独特材料和悠久历史
“服装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西藏毛纺织业的机遇在哪里?”《环球人物》记者的疑问也是扎西仁青思考的重点,“我们前面说,西藏毛纺织业在物理距离、成本到人才上都不具备优势。那么西藏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一定是独特的原材料,以及所承载的独特的悠久历史文化。”
扎西仁青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于衣饰类的有91%与毛纺织相关,“从明代开始,西藏氆氇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贡品了”。由此可见,毛纺织技艺也是西藏的符号,毛纺织业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
实际上,老一辈在相关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高原牌”毛毯曾是一代国人的美好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高原牌”毛毯不仅给人以神秘、美好的想象,更以优良的质地、精湛的做工给无数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不少人的记忆中,“高原牌”毛毯一度成为千家万户送彩礼的标配,半夜去百货公司排长队抢购的场景至今仍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发展西藏经济、改善农牧民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上海搬迁粗疏纺织厂至西藏。1966年6月至8月中旬,上海维伦粗梳毛纺织厂的611名工人及家属,远赴青藏高原,成立了西藏第一个现代毛纺织厂——林芝毛纺厂。与工人们一同而来的,还有21台通用设备、50吨配件以及价值40余万元的辅助材料和技术资料。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支援边疆建设的工人们创造的“高原牌”毛毯,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载入史册。如今,毛纺厂旧貌换新颜,已恢复重建为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是西藏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公司上下正踏着坚定的步伐,沿着老一辈的足迹,继续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奉献着、拼搏着、创新着。
来到位于西藏自治区森布日牧业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内的林芝毛纺厂恢复重建项目,会感受到这座投资约2.6亿元,占地100.76亩的大型工程给人的震撼。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造福一方的项目,计划每年向各地区农牧民收购牛羊绒原材料,为他们带来价值约1.165亿元的增收。产业园的生产能力强大,设计年产能洗、梳800吨原绒生产线,200吨染色生产线,100吨粗纺生产线,100吨精纺生产线,5万件羊绒衫生产线。为了精益求精,公司还引进了德国、美国等纺、织、染、整、制衣等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拥有一个从设计、原纱生产到成衣制造的纵向一体化供应链,提供给客户“一站式商店”的服务。
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是西藏毛纺织行业蓬勃兴起的一个缩影。目前,西藏地球第三极毛纺织产业有限公司不仅成为西藏规模最大的纺织生产型企业,还作为发起方,成立了西藏毛纺织行业协会。“公司依托自身优势,举办了多场西藏毛纺织产业推介会和座谈会,并进一步深化资源利用、整合专业服务,着力发展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西藏毛纺织产业集群效应。”
喏酷突破传统针织工艺,兼顾审美、材质与技艺,以针织彰显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喏酷服饰运用精纺羊绒、牦牛绒等天然纱线打造精致绵软的质地,展现永恒韵味。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看到更多“藏货出藏,品牌兴藏”的生动鲜活事迹,而“地球第三极”也将用西藏区域公共品牌的社会责任服务每一家朝气蓬勃的毛纺织企业。承载着西藏故事的传统服饰,也必将“出圈”,向更多消费者诠释雪域高原的圣洁与时尚。
喏酷,西藏毛纺织服饰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