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康(左)向访客介绍吉祥粮青稞饼干。
“叮叮——叮——叮叮——”张义康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给他打电话的,不是老领导、老战友、老熟人,就是供货商。这些人是跟张义康谈青稞收购事宜的。当下正是青藏高原青稞收获上市的时候,各县(区)的领导和农牧民都在寻找销售渠道,期望卖个好价钱,助农增收致富。
经过70多年的良种培育和良法配套,西藏青稞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了“双增长”。到2022年,西藏全区青稞播种面积达221.24万亩,同比增加10.17万亩;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23万吨,同比增加3.11万吨。青稞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有效保障了西藏的粮食安全,也对青稞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深度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为推进青稞产品的精深加工,西藏自治区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促进产品研发转化。“‘十四五’以来,西藏青稞产品的深度开发及转型升级呈现出良好势头。”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丹说,“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青稞标准体系,研发满足市场对营养健康需求的青稞食饮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多元化产品,促进了青稞产业的发展。”
目前,西藏有53家青稞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张义康所在的西藏吉祥粮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祥粮)就是其中产业链最为完善的青稞产业开发企业之一,其产品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青稞粗加工产品、青稞精加工产品、青稞延伸产品及青稞功能性产品,并逐步向保健品和医疗食品方向发展。
吉祥粮生产的各类青稞食品。
青稞食品全自动生产线一角。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七十二变的本领。那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古老物种青稞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代人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的呢?
从“原始粗放”到“良种良法”
青稞,又称裸大麦,在藏语中称为“乃”,是青藏高原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口粮,当地人一日三餐大多有糌粑,其原料就是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粮食作物比重最高的农作物。青稞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是青藏高原一年一熟的高寒农业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研究表明,青稞中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比一般的大麦含量高,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修复皮肤等功效,还有调节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大约在3500年前,古老的青藏高原就有青稞种植了。“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神话故事《青稞种的来历》里记载了青稞的来历和播种青稞的过程,反映了藏族先民们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性一幕。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时吃的食物,也以青稞为主。
西藏民主改革前,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粮食产量较低。面对土地贫瘠、品种退化等问题,选育青稞良种一直都是非常紧迫的课题。
谈到青稞的良种培育,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唐亚伟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3月,时任中共西藏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慕生忠就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拉萨河畔,开荒种地。”
从1953年3月开始,西藏种业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当年开垦的荒地早就变成了西藏农业研究的试验田,成为支撑西藏农业现代化的“种业高地”。
在开垦的试验田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开启了前无古人的青稞育种事业,引进了许多大麦品种,通过杂交、选育、扩繁等经历纷繁的育种试验,一个又一个青稞新品种诞生了,彻底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生产状况。“藏青320”“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000”“藏青3000”等一系列青稞主推品种,让西藏人民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的愿望。
唐亚伟说,1952年的时候,西藏的青稞平均亩产仅有52公斤。推广“藏青2000”之前,西藏大部分地区依旧种植紫青稞、蓝青稞等地方品种,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也不够好。现在,西藏青稞的平均亩产已经提升到了380公斤,部分地区可以达到400公斤至500公斤。
在西藏日喀则市,张义康的吉祥粮有上万亩的青稞种植基地,40多人的核心团队专门服务于青稞种植。基地使用的青稞良种,就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藏青2000”“藏青3000”“藏青148”“喜马拉22号”等品种。
部分种植的“藏青3000”是近年来再次创新培育的新品种。“藏青3000”适宜在海拔2700至4000米、中上等肥水、机械化收获程度较高、管理条件较好的区域推广种植。区域试验中,“藏青3000”平均单产291.1公斤,比对照“藏青2000”增产6.14%。品质化验中,“藏青3000”的β-葡聚糖含量略高于“藏青2000”和“喜马拉22号”。
培育青稞良种仅是提高青稞产量的一部分,良种与良法结合,才会释放出巨大潜能。过去,西藏的耕作方式较为粗放。当地农牧民习惯将种子与肥料一起撒播,每亩的播种量在30公斤到40公斤,不仅种子浪费很多,而且肥料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而今有了好种子,还需要配套的科学种植技术。针对不同的青稞品种特性和区域自然条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创新研究从播种到田间的种植、管理技术,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适宜推广的规范技术。通过普及先进的种植技术,广大农牧民掌握了初期施肥、分蘖期追肥等技术要领。
“在耕作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创新,青稞基地大力推广机械化耕种,减轻了农牧民的劳动强度,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青稞的产量和质量。”张义康高兴地说。
从“产自高原”到“产业高原”
张义康来自四川武胜县。1979年10月,他应征入伍来到西藏,在西藏军区司令部服役。第一次入藏,张义康就被西藏美丽的风光所吸引。风轻轻地吹过金灿灿的青稞地,翻滚的麦浪一层又一层绵延到雪山脚下,藏族民众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暖的“青稞风”吹过张义康的身躯,动听的青稞歌谣让张义康陶醉其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义康从司务长、助理员、作战参谋慢慢地成长为教导员。在西藏待的时间越长,对青稞的认识越深。后来,张义康又相继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陆军学校、长沙工程兵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到非常扎实的军事知识,对西藏这块土地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更加热爱了。
1998年11月,服役19年1个月的张义康光荣退役了。退役后,张义康没有回老家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与同他一起在西藏当兵的爱人留在了拉萨。在其他退役老兵的带领下,张义康服务于西藏净土鲜食品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对于张义康这个有想法的人来说,他并不会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后来,他又担任了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几个职务。
在多个企业里摸爬滚打,让张义康看到了西藏独特的优势。2006年6月,张义康担任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的生活经历,让张义康更深地认识到西藏牦牛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现状,“过去,牧民全靠卖肉维持生计,牦牛奶几乎只用于自给自足,经常被浪费,顶多再做一点酥油茶卖,牧民生活困难。”
经过10年的发展,张义康的牦牛乳业蒸蒸日上,成为西藏人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当然,张义康的职务也在直线上升,总经理、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但是,张义康始终放不下的,是对青稞的眷顾。
作为西藏的民生之粮,当时全区的青稞种植面积逐年提高,达到220多万亩,年产量突破了80万吨,且还在继续增加。但产量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使用量的均衡。一年中农民所需、有效利用的青稞仅占到一半左右,另一半仍缺乏有效的利用。
看到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原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就这样被浪费掉了,张义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了解到,青稞是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作物,它的β-葡聚糖含量是小麦的50倍;青稞的膳食纤维粉含量是小麦的1.5—2倍;黑青稞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青稞被称为最好的粗粮,它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也可以改善肥胖和便秘人群的病症。这样一个好食品,却渐渐被人遗忘,朴素的青稞似乎很难进入大都市人多彩的生活中。
张义康想,别人不愿意干的,可能成功概率会比较高;别人愿意干的,自己不一定成功。这种逆向思维,让不满足于现状的张义康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怎样让高原上的宝物——青稞为更多的人带去营养和健康,同时为藏区人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美好的生活?张义康决定立足高原,并以此为起点,带领藏区人民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为此,他奔走在藏区的街巷与田间地头,深入研究青稞的生产加工方式。
以往,糌粑、青稞糖、青稞酒等传统食品主要通过分散的手工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那么,如何增强青稞精深加工的比重,延长青稞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呢?
张义康积极了解国家政策和西藏当地政策,充分思考这些政策和人民的需求,开始了西藏青稞品牌打造之旅。
2014年元月,注册资本3050万元的吉祥粮在拉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在主营业务这块,张义康大胆写出:专业从事青稞系列食品及特殊膳食纤维功能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与营销服务。产品涵盖青稞粗加工产品、青稞精加工产品、青稞延伸产品及青稞功能性产品,并逐步向保健品和医疗食品方向发展。
这不仅是张义康的愿望,也是张义康发起的冲锋号角。
张义康深知,产品技术研发是吉祥粮发展壮大的基础,而科技是创新的源头和动力,因此必须建立高质量的科技研发团队。张义康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建立科技研发团队。公司招进了10多位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建立起以博士领头的研发队伍。又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农科院、西藏农牧学院等科研院所保持长期良好合作,研发青稞深加工产品,并研发出适用于多糖人群、肥胖人群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性产品。
张义康(左一)主持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
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让吉祥粮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吉祥粮并没有满足,依然没有停下挖掘青稞内在价值的脚步。吉祥粮这种深度聚焦青稞及青稞产业的发展模式,让其逐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区域优势。公司生产上市和研发储备的产品有青稞米、青稞β-葡聚糖压片、牦牛奶青稞酥、青稞雪花酥和青稞免煮面等20个系列100多款产品。
一粒粒粗糙的青稞,摇身一变,竟研发出这么多产品。现在,吉祥粮上市销售的有七大系列70多个产品,彻底改变了过去青稞的单一吃法。丰富的青稞产品从吉祥粮出发,走出了西藏,走进了各种人群,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膳食需求。
吉祥粮现有国家授权专利57项,被认定为拉萨市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型企业,获拉萨市科学技术奖1项。青稞挂面、青稞速食面、青稞糌粑先后荣获中国方便食品创新奖。
产品创新必然带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张义康瞄准国内先进的生产方式,购买了全国最先进的色选机,可以根据不同质量青稞的光学特性差异,利用光电探测技术将青稞中的异色颗粒自动分拣出来,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减少了人工分选的劳动强度。先后引进了6条全自动生产线,即青稞米、青稞粉(糌粑)、青稞麦片(营养粉)、夹心米果(锅巴)(膨化食品)、面包、饼干生产线。
纤尘不染的无菌饼干生产线,长度达170多米,就像一条巨龙,在车间里一字排开。雪亮的灯光下,咔哒咔哒的机器声灌入耳膜。生产饼干的青稞原料从配料开始,和面、成型、烘烤、冷却、包装,一条龙自动完成,几乎没有人影。“你莫看它这么顺溜,全是传感器在感知。哪里有了问题,电脑上一清二楚哟。”张义康自豪地说。
营养丰富的青稞饼干进入最后一道生产环节。
仅以烘烤的面包为例,吉祥粮可烤的面包有俄罗斯大列巴、蓝莓天使面包等6个品种。从外观看,青稞面烘烤的面包与一般面包差不多,但吃起来就有区别,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
吉祥粮年消化优质青稞超3万吨。日喀则青稞生产基地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签订合同,保底价收购。这里是西藏粮食主产区之一。一到青稞成熟的季节,河谷平原、宽谷、平原以及其他零星的河谷平原上的青稞随风摇曳,化作一片金色的海洋。这些谷地土层深厚,水源充足,适合青稞生长,所产青稞品质卓越。
除了日喀则青稞基地生产的青稞外,吉祥粮每年还在拉萨、山南等地的区(县)收购优质青稞。收购前,吉祥粮要派出团队,查看有机绿色产品证书;入库前,要做库前检测,保证入库的每一粒青稞都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过硬的品质,让吉祥粮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吉祥粮成立的第三年,“吉祥粮”品牌就荣膺“中国驰名商标”;2019年“吉祥粮”又荣获“2019年度十大最具价值的品牌”。吉祥粮由此成为西藏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要的青稞深加工企业之一。
小小的青稞从“产自高原”迈向了“产业高原”。
从“自产自销”到“走向世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写的《苔》,短短四句,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张义康和吉祥粮这朵小小的苔花,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努力进取,奋发有为,也像牡丹一样,灿烂快乐地绽放,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3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青稞虽然一直担当着高原群众的生命之粮,但并没有被外界所认知。年年岁岁所产的青稞除了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外,似乎很难走出高原。
张义康认为,这与全国广大的消费者对青稞和青稞产品不了解有关。吉祥粮要发展,藏品要出藏,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搞好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对全国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和引导,利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提高大家对青稞的认知,提高品牌形象。西藏在自治区层面,打造了地球第三极品牌。吉祥粮按照地球第三极品牌建设的要求,率先入选地球第三极优选标准平台,积极参加自治区内外的品牌建设、推广活动。2023年10月28日,吉祥粮青稞系列产品参加了“地球第三极超级便利店”西藏优选特产潮流快闪活动。直播活动中,网友们争相下单购买吉祥粮青稞系列产品,很快销售一空。“有了地球第三极这个区域大品牌的加持和赋能,吉祥粮会走得更远。”张义康信心满满地说。
紧跟时代潮流,建立适合特色青稞产品销售的市场网络,是张义康开拓市场的大手笔。在天府之国的心脏成都,吉祥粮设立了营销中心。成都是距离西藏最近的大都市,人口众多,加之四川又管辖了阿坝、甘孜等藏族群众聚居地区,人们对青稞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成都营销中心的成立,就像孙悟空从云端一个筋斗跳到了平地。成都营销中心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举成长为吉祥粮青稞产品销售增长最快的销售单元。目前,吉祥粮设有地市级渠道经销商32家,产品覆盖西藏、广东、北京等13个省(区、市)。
吉祥粮在开拓市场中,加大同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与西藏军区签订协议,成为军民融合合作企业,青稞产品顺利走进军营,改善部队官兵的餐饮结构;进入学生免费营养餐计划,为近30万名学生提供了青稞营养餐。各类特色产品已供应中粮、伊利、稻香村、协和医院等大型客户,全面覆盖至超市、电商和传统流通市场,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新冠疫情期间,吉祥粮的青稞特色产品因营养丰富,不需要特殊加工便可食用,为各地医务工作者和社区群众战胜疫情立了大功。
从2014年成立至今,吉祥粮先后吸纳了100多人就业,为农牧民增收8000多万元,带动了藏族群众就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助力了国人健康。
吉祥粮现在还是一朵小小的“苔花”,但置身于新时代,只要努力进取,定会以“米粒之光”与日月争辉,奋力谱写企业发展的崭新篇章,绽放耀眼的光华。
张义康的目标十分明确,力争3到5年,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和建设,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吉祥粮的青稞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打造“青稞食品工程技术国家级研发中心”,引进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建立院士工作站,解决各类青稞及延伸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推动西藏青稞产业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完善青稞产业布局,推动西藏青稞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崛起藏区粮仓、助力国人健康”的宏愿,做全球最值得信赖的青稞健康食品供应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义康和他的吉祥粮正以脚踏实地、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发展新机遇,促进产业大发展。西藏青稞特色产品走向世界之路,不会遥远。
青稞,西藏,吉祥粮,张义康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