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格·哈马舍尔德(1905年—1961年),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推动建立联合国第一支维和部队,并提出著名的“维和三原则”,为世界和平事业倾尽毕生精力。
1961年9月18日凌晨,一架飞机在非洲北罗德西亚(今赞比亚共和国)坠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遇难。他当时正乘坐这架向瑞典航空公司租用的飞机前往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调解停火。
1961年9月18日,一架飞机在非洲北罗德西亚(今赞比亚共和国)坠毁。
1961年,哈马舍尔德(前排左三)前往非洲执行和平使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起事故几经调查,却仍是一桩悬案。2024年10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联合国大会转交了最新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外部攻击或威胁导致坠机的可能性很大,但因为一些关键信息被某些会员国刻意隐瞒,真相仍有待揭开。
哈马舍尔德于1953年至1961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当时,东西方对抗正酣、世界充满动荡,但他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积极开展预防性外交,“将联合国发展成为一个切实有效和具有建设性的国际组织,使其能够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表达的原则和目标”。
“别人家的孩子”
1905年7月29日,哈马舍尔德出生于瑞典小城延彻平市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本立志当一名教师,但父亲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交战双方屡次袭击瑞典商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时任瑞典首相的父亲迟迟不采取反击行动,9岁的哈马舍尔德极其愤怒。他责问父亲:“世人会不会认为瑞典软弱可欺?”父亲沉思片刻后说:“战争会导致成千上万人丧生,因此政府不能轻易宣战。我身为瑞典首相,有义务确保瑞典和平,使因船被击沉而造成的几百人的死亡,不扩大至因参战导致的成千上万人的死亡。瑞典和其他国家应携手消除战争,因为一旦开战,无论中立国还是参战国都不能幸免,正如眼前这场战争所展示的那样。”
此后,哈马舍尔德放弃了原来的理想,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
哈马舍尔德才华横溢,精通英、法、德语,擅长诗歌,喜好音乐精于绘画,酷爱运动。在乌普萨拉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和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他进入政府一个关注失业问题的委员会担任秘书开启政治生涯。在此期间,他又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31岁的哈马舍尔德被任命为瑞典财政部常任国务秘书,5年后又被任命为瑞典国家银行股东会议主席,同时兼任国家银行董事长。这是瑞典历史上首次由同一人同时担任该银行董事长和财政部国务秘书职务。
1946年,他开始涉足外交领域,先后担任过欧洲经济合作会议执委会副主席、瑞典外交部秘书长和外交部长等职务。5年后,他当选为联合国大会主席。
1953年,48岁的哈马舍尔德成为联合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并于1957年连任。
哈马舍尔德在联合国发表讲话。
两周结识4000多人
对哈马舍尔德而言,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登上个人政治生涯巅峰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1952年,身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中的联合国首任秘书长赖伊黯然辞职。由于美、苏、英等国的意见不同,接替赖伊的人选迟迟未能产生。在多番博弈后,法国代表为打破僵局,主张推选来自中立国瑞典的哈马舍尔德为候选人。
1953年4月,哈马舍尔德当选为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在就职演讲中,他承诺:“我必将以全部忠诚、判断力和良知履行联合国秘书长职责,律己奉公,以联合国利益为重,执行任务时决不寻求和接受任何政府或本组织以外其他当局之训示……”最后,他引用了瑞典诗人埃里克·卡尔斐的格言:“人最伟大的祈祷不是恳求胜利,而是恳求和平。”
上任后,哈马舍尔德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结识联合国的4000多名工作人员,他用了两周时间,从联合国大厦38层直到地下3层,走进每一间办公室,同每一名工作人员打招呼,包括看门人和擦窗工人等。他强调,为了履行秘书长的职责和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秘书长应该绝对忠诚、自主,其权力应独立于任何联合国外的权威。
日夜奔走解决危机
哈马舍尔德任内可谓功绩卓著,若论堪称其人生标志性的事件,当属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
1956年10月,英国、法国伙同以色列向已被埃及收归国有的苏伊士运河发动军事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公愤,埃及方面希望联合国实施制裁。
虽然面临的局面异常艰难,但哈马舍尔德冷静思考,说服安理会将争端由正面冲突转向建设性协商。他把英、法、埃三国外长请到自己办公室,边喝咖啡边进行聊天式谈判。历经6次这样的谈判后,三国外长就苏伊士运河的运营达成了6项原则协议,规定各国船只可以自由通过运河、尊重埃及主权、运河经营同各国政治不发生关系,并明确了通行税的收取方式和用途等,在此原则和协议基础上起草的决议在安理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然而,决议墨迹未干,各方就大动干戈。为尽快促成各方停火,哈马舍尔德彻夜不眠,起草停火协议。他深知,若要三方停火,必须保证各方利益,而派遣维和部队维护运河中立便是最佳选择。
于是,他日夜奔走,终于从各国代表处获得有关组建“联合国紧急部队”和派兵的支持,然后起草了一份维和行动蓝图,递交联合国大会,迅速获得通过。
在哈马舍尔德的不懈努力下,历史上第一支国际维和部队诞生。由于《联合国宪章》没有关于维和行动的规定,哈马舍尔德提出了著名的“维和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他亲自飞往中东,领导维和行动。在埃及的阿布·苏维尔机场检阅联合国部队时,他说:“你们正在一个历史性时刻执行历史性使命。”
不久,英法两国同意停火,外国军队逐渐撤出埃及领土。1957年4月10日,古老的苏伊士运河重新对国际开放。
担任联合国秘书长8年多,哈马舍尔德一直为世界和平四处奔波。1961年11月16日,新落成的联合国总部图书馆被命名为哈马舍尔德图书馆,以纪念这位唯一在任上殉职的秘书长。1998年10月6日,在联合国纪念维和行动50周年活动上,联合国为其家人颁发了哈马舍尔德勋章,以表彰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做出的牺牲。
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刚果危机,从中国审判美国间谍案到南非沙佩维尔惨案,从联合国维和到裁军,从“静静的外交”到“预防性外交”……哈马舍尔德用自己的辛勤耕耘改进了联合国机构,大大提高了联合国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以自己的一生向世界证明了联合国存在的至关重要性。(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哈马舍尔德,联合国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