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事关3亿人!这位“砌墙工”有话要说
2025年03月04日14:07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冯群星
小号 中号 大号

我只知道,

我的未来由我的现在决定。

时间进入3月,又到了邹彬收拾行囊来北京的时候。照例是要带上正装和皮鞋,不过,他最爱穿、最常穿的还是冲锋衣和劳保鞋。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这8年来,邹彬提出的建议始终围绕着一个群体——农民工。

“我是被农民工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希望我的建议能够为我们这个群体带来好的变化。”邹彬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曾有人说,农民工像“城市里的隐形人”。刚入行时,邹彬也或多或少有类似感受。但靠着一股湖南伢子的“蛮”劲儿,他在20岁那年,代表中国选手站上了世界舞台。

从此,这名“砌筑小工”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也将越来越多的工友心声带到了公众面前。

·邹彬(左二)在机场调研。杨纤/摄

“傻气”小工

2011年,湖南新化,汽车站里人流熙攘。邹彬登上了开往长沙的大巴车,投奔在建筑工地上做工的父母。

家乡熟悉的风景一路后退,黑黑瘦瘦的少年心情复杂:这一去,他就不打算回学校了。他实在是读不进去书。

“不读书肯定没出息!”乡邻的奚落言犹在耳,邹彬不服。他想证明自己,给父母争光。

可现实很快给了邹彬“下马威”。一块红砖4斤,一天要重复递砖上百次,他的胳膊酸痛,双手很快开裂、变形。

工地住宿条件大多不好,他住在地下室,有一回积水漫上来淹了床铺,只能找来钢架和木板凑合。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邹彬觉得很迷茫。

父母心里疼惜,讲话却很直接:“苦,也要接着搬。想要不挨饿,你必须有一技之长。”

这些话,像钉子一样扎在了邹彬心里。他知道,未来的路只能自己走,虽然不确定能去哪儿,但至少可以像父母一样,踏踏实实地走好眼前每一步。

邹彬定下目标:“一年内,我要从提灰桶的小工变成独立的砌墙大工。”

那时候,工地上实行计量制,墙砌得越多,工钱就越多。可邹彬要求自己“横平竖直”,哪怕上下砖块对缝只差0.5厘米,他也要推倒重砌,速度自然就慢。

“这是砌墙还是绣花?”时间长了,工友们笑话邹彬“傻气”。

邹彬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面墙体当成艺术品来砌,把每一处不满意当作精进的机会”。

·邹彬在砌墙。

生活很快给了邹彬回馈。苦练一年后,他成了周边工程队抢着要的“小师傅”,日薪涨到300元。他砌的墙,灰缝整齐、秀气,没有多余的泥点,辨识度很高。

18岁,邹彬在建筑工地上度过了自己的成人礼。向来内敛的父亲为邹彬准备了礼物,是一把批灰刀。

父子间没有多说什么,但邹彬读懂了父亲沉甸甸的嘱托与希望。

“零的突破”‍‍‍‍‍‍‍‍‍

2014年,邹彬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的一个项目上做工。那年4月,恰逢中建五局工会举办“超英杯”劳动技能竞赛,施工队长找到邹彬,推荐他去参赛。

谁都没想到,这成为邹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拿了青年砌筑组的第一名,因此被中建五局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之后又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选拔资格。

·2015年,邹彬在大洋洲技能比赛中用专业设备切砖。

邹彬有些犹豫。一来,担心丢脸;二来,去了要误工,一个月少挣七八千块钱,几个月加起来是笔不小的差额。

最终还是父母帮他坚定了决心:“眼光要放长远,去!”

在全国选拔赛中,邹斌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进入国家集训队。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有着“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之称。赛事选手长期以欧美选手为主,直到2011年才首次出现中国面孔。

同期几十名选手,最后只有一人才能为国出征,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整整8个月里,从早上6点开始,邹彬每天至少要训练10个小时。以前,他仅靠“一把砌刀、一个卷尺、一个线垂”完成砌筑,现在光是工具就有数十种,要一一熟用。

·2015年,邹彬在国家集训队。

不同于工地上的墙面,大赛的砌筑项目都是异形的艺术墙体,需要参赛者具备扎实的几何知识。这恰恰是邹彬的短板。

“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要学习。”没办法,邹彬只能加班加点地补课。“10厘米、5厘米、1厘米甚至5毫米大概有多长,每天记、估、画,再跟尺子比对。”

凭借勤学苦练养成的“肌肉记忆”,邹彬拿到了砌筑项目唯一的中国入场券。2015年8月,刚满20岁的他随中国代表团飞往巴西圣保罗。

按照赛事规定,砌筑项目选手要在22小时内完成3个作品。不少考核指标以毫米为单位,堪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最终,邹彬夺得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回国后,他被破格录取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

·2015年,邹彬(右二)在世界技能大赛获奖。

邹彬认为,这是个人努力与时代机遇的双向奔赴。“国家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将每块砖砌到极致,真的能改变命运。”他感慨道。

这些年来,邹彬仍持续关注着世界技能大赛。他明显感到,与自己这个“95后”相比,“00后”甚至“05后”选手的训练条件更好,心态更加自信,他们的技术愈发精湛,成绩也越来越好。

“2024年,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并且在砌筑项目上实现了‘四连冠’。”邹彬的语气里充满振奋。

“努力不会辜负”

2018年、2023年,邹彬先后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每一年,我都带着大家不同的期望参会,每次都收到了正式的回复。”邹彬说。

·2018年,邹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早年间,邹彬结合自身经历,建议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2019年,国务院与人社部先后发布政策意见,部署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

薪资、社保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邹彬也持续呼吁社会关注。2020年,中国第一部为保障农民工群体权益制定的专门法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施行。

今年,邹彬的一项建议是以传统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

这同样来自他的一线实践和调研——这两年,邹彬和许多同事一道,都在为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奔忙。

·邹彬在工作。杨纤/摄

作为“网红”城市,长沙越来越受各地游客欢迎,但长沙机场有点“吃不消”了。改扩建工程一旦完成,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预计可达6000万人次,比2024年增长93.5%。

邹彬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扩建项目启用了新型的中建魔方装配式加工厂,预制构件、现场装配,不仅将建筑工期缩短了70%以上,还改善了工友们的工作环境。

邹彬现在的职务,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的项目质量总监。

和10年前相比,他的模样没有大的变化,依然黝黑、精干,说话时带着湖南乡音,给人朴实、亲切之感。“这个滤镜把我照得好白。”视频连线时,他笑着活跃气氛。

但他的气质更沉稳了,到工地上勘察时的眼光也更加锐利。

去年青年节,邹彬受邀参加一档节目。面对节目组的现场“出题”,他用了不到10秒打眼一扫,就找出了近600块红砖里的3处质量问题:一处开裂,一处灰缝不齐,一处砖块略薄。全场掌声雷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已接近3亿人。

邹彬向环球人物记者坦言,如今,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工作环境艰苦、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建筑产业存在工人“青黄不接”的挑战。

所以,他愿意一次又一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推动全社会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工友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邹彬在学校做分享。杨纤/摄

采访最后,邹彬跟记者谈到近年来网络热议的“年龄焦虑”。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去年,快满30岁的他走进了大学校园。

“行业新技术的涌现让我迫切地想提升自己。5年、10年后的情况我说不好,我只知道,我的未来由我的现在决定,我相信努力不会辜负。”

监制:张   勉

编审:孙夏力

编辑:许   晔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