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大部分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自秦汉以来,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畜牧文化,使得以马、牛为主的畜牧业在此地长盛不衰。
时至今日,红牛产业已然崛起为驱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昔日的“耕地牛”转型为引领当地群众迈向富裕的“致富牛”。
念好“养牛经” 做强“牛经济”
走进平凉市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养牛示范带养殖大户侯卓家的牛棚,只见一头头红牛膘肥体壮,正悠然自得地嚼着草料。“我养了70多头牛,窑洞养牛成本低,经济效益挺可观的。”侯卓介绍,“牛粪可用作种植玉米的肥料,玉米成熟后连带秸秆又能喂牛,这种模式让大家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畜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时代养牛路。”
崇信县作为全国肉牛优势产区,是平凉红牛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锦屏镇平头沟村、黄寨镇甘庄村、黄花乡马寨子村、木林乡沟老村等地废弃窑洞的闲置资源,精心打造出了窑洞养牛产业带,成功蹚出了一条带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户增收的致富“牛”路子。
放眼全市,平凉把红牛产业列为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举全市之力深入推进“四化”建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平凉肉牛饲养量突破百万头大关,培育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8.42万脱贫户投身牛产业发展。
打造“牛品牌” 攻坚“牛芯片”
“平凉红牛体型高大、体质健壮,得益于其‘混血’优势。它不仅传承了本地牛的优秀基因,而且在选种选配过程中广泛运用冻精人工授精技术,从而使其品种特性得以不断优化。”平凉市畜牧渔业站原站长李文彬介绍道。
从业近40年,李文彬深度见证并积极参与了平凉红牛产业从零星散养逐步迈向规模化发展,从起初的小规模经营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顺利被纳入“国家盘子”。见证了平凉红牛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且始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平凉红牛的种质改良工作。由他主持的“平凉红牛品牌及循环畜牧业生产体系关键技术集成提升研究与示范”项目,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该项研究成果经推广应用后,每头牛体重日增1.29公斤,肉牛出栏年龄成功缩短至18至20月龄,优质肉分割率平均提高了6.26%。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是为了平凉红牛的种质改良这一重要使命而设立的。该基地依托“基因组选择”先进技术,严格遵循杂交改良、横交固定等科学的育种程序,全力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积极打造平凉红牛国家级育种核心区,为全国其他基地的牲畜繁育和育种工作树立了典范,切实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牛赛道” 完善“牛链条”
在平凉红牛体验中心,平凉红牛衍生产品琳琅满目。为抢抓品牌战略实施机遇,切实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平凉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精心打造了集品鉴体验、文化展示、产品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凉红牛体验中心。该中心的建成,对平凉红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起到了积极且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平凉市深度挖掘平凉红牛的资源禀赋,敏锐把握并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方面成效显著,全力推动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其间,培育牛产业龙头企业32家、链主企业15家,培树企业品牌15个,研发生产牛肉制品、骨制品、皮制品和生物制品共6大系列112种,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实体专卖店、直营店60多家,“平凉红牛”旗舰店成功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
同时,平凉市建成肉牛屠宰及牛肉分割等生产线8条、有机肥加工生产线23条、饲草加工生产线20条,打造“平凉红牛 中央厨房”等高端品鉴体验店6家。近三年来,平凉红牛交易中心、昊康万头规模养殖场、陇上草饲草料加工等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分散布局”到“集群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发展之路坚实有力,正凭借产业的全方位升级,迈上“提质扩容”的快车道,奋力绘就平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平凉,红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