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长三角>>江苏
苏州人的年年有鱼
2025年02月05日10:22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陶立
小号 中号 大号

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确确实实有它的道理。比如苏州吧,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处在水脉丰沛的环境里,当地百姓免不了养成吃鱼的饮食习惯。毕竟有着太湖和阳澄湖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要是不吃鱼,就有了暴殄天物的嫌疑,苏州人民肯定不愿意背上这样的名声。

苏州吃鱼是有历史的,吴王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史记·刺客列传》中最为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得了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授意,刺杀吴王僚。晓得吴王僚喜欢吃鱼,为了刺杀他,还特意跑到太湖边上拜师学习做鱼。学成之后做了道炙鱼,将剑藏在鱼腹中,在给吴王僚品尝的时候取了他的性命。而评弹中篇《孙武与胜玉》里提及,吴王阖闾给自己女儿胜玉吃了条吃剩的鱼,结果没想到胜玉就气得自刎了。两代吴王都有着和鱼有关的故事,真实性暂且不去考证,但既然能流传下来,至少证明吴王那时候已经流行吃鱼,也说明吴王其实是个地地道道会吃鱼的老苏州。

从前父亲喜欢钓鱼,我虽然不会钓,但喜欢凑热闹跟着一起去。不晓得是因为鱼塘的鱼不聪明,还是父亲钓鱼本事不错,总之每次回家都带回几十斤鱼。渔获满满固然快乐,可接下来就要为怎么处理头疼了。印象里每次钓完鱼,家里就要连着吃许多顿。清蒸、红烧、油炸,反正能想到的做法统统吃一遍。即便是全家铆足了劲吃,对于几十斤的分量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好在还有热心的亲戚和邻居,父亲便做好事,把鱼统统都送了出去。一开始还好,后来送人次数多了,他们也像做好事似的把鱼给收下,最后还要叮嘱一句,下次少拿点,真的吃不掉了。

说来奇怪,我吃鱼的喜好是由年纪培养出来的。小时候对吃鱼真是没什么兴趣,因为吃起来实在是有些烦琐,总觉得不如吃肉来得爽快且满足。不过刀鱼是个例外,每次家里有了刀鱼,父亲会单独给我留个两三条。我便从中午一直吃到下午,直到桌上布满细密的鱼骨,于是擦擦嘴说一声好吃,就结束了今日的任务。随着年龄一岁一岁长上去,现在反而对鱼开始产生了偏爱,可能是一岁年纪一岁人吧,就连吃饭都不像从前那么心浮气躁了。

我吃过藏书的全羊宴、阳澄湖的全蟹宴、新聚丰的三虾宴,还有吴门人家的宫廷宴,等等,可全鱼宴却还没有机会尝过。前阶段受邀前往相城的为荷餐吧,去之前听说吃的是粉青宴,当时心里还在纳闷会给我们吃什么。等到场后听老板一介绍,才晓得原来是全鱼宴。

当时我与苏州著名的90后博物馆馆长陶理坐在一起,两人看着餐单,再看看菜品,玩起了猜名游戏。这怪不得我们,为荷不但给全鱼宴取了粉青宴这个风雅的名字,还给每道菜也取了别出心裁的名称,给足了食客想象的空间。例如四美争艳、青黄相接、清脆利落、美丽邂逅、臂划宏图等。我和陶理吃一道猜一道,最后找老板求证下来,才发现没有一道是猜对的,真是不解风情的两个人啊。

席间有道鱼冻最得我心意,据说是鱼鳞制成的,要经过大量工序,反复熬制才能送到餐桌上。鱼冻边上放了些葱花,把鱼冻就些葱花吃下去,刚入口偏淡,慢慢地葱花香味混合着鲜味,不知不觉就在嘴巴里散了开来。我喜欢这样的吃法,有物尽其用的巧思,也有清爽的斯文,仿佛一块鱼冻就能体现出苏州干净的本质。后来陶理问我为什么不蘸酱,我才发觉其实边上有酱料,但碍于面子,我只好想了个理由。我说不蘸酱才是最最正宗的吃法,鱼要吃本味,又不去做重体力活,吃这么咸干吗?好在他被我给糊弄过去了。

等鱼头汤端上来的时候,桌上说起了太湖水匪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听过许多版本,大致意思是水匪绑了人后就请大家吃鱼,看吃的是哪个部位,就知道家里富不富裕。在众多版本里,答案有的是脸颊,有的是鱼鳍,有的是鱼眼。但这次答案变成了鱼眼肉,因为是条大鱼,鱼眼边上的肉活、肉多。吃饭时我一直想问粉青宴这个名字的由来,结果吃得太入迷忘记了。等结束后,再专门去问,倒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只好自己去网上查,查出相城有一条粉青街,要么宴席取名就是源于这里?不确定的事情不好瞎说,还是下次有机会再考证一下。看来在苏州干什么事都要有文化,不然连吃饭都不好意思。

每次快过年的时候,长辈都会叫我们几个小孩去买条大鱼回来。当场叫摊主处理干净,回来用盐朝鱼身上抹了一层又一层,在鱼头上穿根线,往那一挂,放家里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新年又到,买条大鱼回家,抹上一层盐,就又是一年了。


责任编辑:李璐璐
关键词:

苏州,吴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