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人们迎来的首个春节。
全球共贺中国年,非遗瑰宝焕新颜。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环球人物网推出“非遗里的中国年”特别策划,从英歌舞、打铁花、板凳龙、社火等“仪式感”满满的非遗活动中,感受浓浓年味,“遇见”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温暖幸福的记忆。
当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英歌槌,快速翻转叩击,步伐铿锵有力,呐喊声响彻四方,所到之处一片欢腾……每逢春节,英歌舞是潮汕地区“年味”最浓的民俗活动之一,从大年初一开始,不少英歌队会到各村各户拜年,沿街挨村游行表演,热闹非凡。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取材于《水浒传》,演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英歌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潮汕人看来,英歌舞强悍不屈的精气神,有扬正压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带来更多好运势、好彩头,英歌舞也因而被称为“中华战舞”。
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槌”和“击槌”,英歌舞者表演时,每人手执一对英歌槌,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槌上下敲击、边走边舞。按节奏板式划分,英歌舞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3种不同流派。
这两年,英歌舞“火”到了大江南北。强烈的视听冲击力、飒爽的精气神,让英歌舞在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被网友称作“最强过年气氛组”,更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专程来到潮汕地区,只为在现场一睹英歌舞风采。这样的感染力归根结底在于民间文化有着天然相通的基因,英歌舞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足以跨越国界、直抵人心。
在潮汕地区,每个人都以学英歌舞为荣。也许是一代代潮汕人对英歌舞的喜爱,才让这个古老民俗历演不衰、世代流传。(综合自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广州日报)
潮汕英歌舞,非遗,春节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