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年是一种“连接”,借助特殊时刻,重建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办的“科幻春晚”至今已走过整整10年,它邀请海、内外顶尖作者一年一度以“中国春节”为灵感创作科幻小说,深入思考“年”的意义,更将中国科幻迷紧密连接起来,成为新的年俗。
在“科幻春晚”10周年之际,人民文娱与未来事务管理局一起开启10年庆典。12位科幻作家:程婧波 、德里克·昆什肯(加)、韩松 、江艾(加)、江波、李夏、萨曼莎·莫里(澳)、苏莞雯 、藤井太洋(日)、谈雀、杨平、昼温,将在1月24日至2月4日,依次讲述“去往新世界”的故事,用文字和想象力陪各位读者过年。
科幻是关于“人”的文学,春节是“人情味儿”的凝聚。无论何时,我们都愿意回归文字的价值,讲述人类的故事,共赴精彩的未来!
科幻春晚与科幻十年
10年间,科幻春晚共邀请来自5个大洲、10个国家的63位科幻作家创作了145篇小说,创造了中文科幻领域的现象级阅读量——5亿,产出的小说在海内外屡次获奖,被收录于中、日、英等多语种科幻选集及《克拉克世界》《阿西莫夫》《光速》《SF杂志》等顶尖科幻杂志。10余位艺术家绘制了70多幅视觉艺术作品,25家播客共同录制了时长超过70小时的节目,还有超过150家合作方为读者们提供了价值超过17万的新春福利。
接龙故事结局:宇宙级猴子诞生(这年是猴年),画师BUTU据此绘制了插画
10年前,《三体》获雨果奖,未来事务管理局召集12位中国科幻作家,共同完成了一个以春节为主题的接龙故事,其中一位是刘慈欣。活动引来许多媒体报道,大家很惊讶还能用这种思路过年。CGTN总结道:“文坛群星通过围绕春节这一全球华人华埠最为重要的庆祝活动进行主题写作。”
10年后,春节档的电影院里,本土科幻大片成为票房黑马。中国科幻在这10年间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扇窗。
科幻春晚也早已融入科幻迷的血脉,得到了不少昵称:“春节故事会”“新年写文活动”“故事烩大型跨年活动”“一年一度的科幻短篇盛宴”。人民文娱评价:“科幻春晚见证的不仅是科幻的接力赛,还有中国科幻从文学向全媒体发展的轨迹。”
今年的科幻春晚将由未来事务管理局和人民文娱联合主办,主题为“10”。十进制中,10是一个一个节点;二进制中,1和0又是底层代码。数字10就像一个人站在一扇星门前,去向新世界。来自四个国家的12位作者基于“10”的涵义提交了作品,从2025年1月24日到2月4日发布于未来事务管理局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小红书、微信、微博和bilibili。
10年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一场12个世界的阅读盛宴将陪科幻迷度过蛇年春节。
当春节遇上想象力
10年间,科幻春晚与时代情绪同频共振。
春节是一代人关于电视节目的集体记忆。2017年,科幻春晚从往届央视春晚里挑选了一批经典节目,如《昨天 今天 明天》《俏夕阳》《故乡的云》《难忘今宵》,要求作者们基于节目名称创作科幻小说。
春节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情绪,每年春运,数亿中国人大迁徙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奇观。科幻春晚也曾以现实中的交通枢纽为出发点,让作家们围绕“北京西站”进行创作。借助科幻,即便外国人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人对回家的执着,“乡愁”的意义也变得更开阔,有了更多创作空间。
在中国飞速发展的阶段,科幻春晚也邀请创作者们书写故乡的巨变,主题为“故乡奥德赛”。2019年,23位科幻作家聚焦南京、武汉、山西、济南、贵阳、辽宁、四川等地,将建筑、食物、方言、风物、传说、历史,还有家乡的巨大工程和自然景观写进了故事里,得到读者和媒体的高度认可。留学生看得眼泪打转:“在异国的深夜里看完这篇,眼前似乎又出现了家乡的千里平原和皑皑白雪。”
China Daily(《中国日报》)的记者杨阳评价:“尽管科幻小说作家们将目光投向星空,但基于地球传统,小说中仍然保持着人类的情感张力。”并指出,“他们探索了巨变中国的潜在未来”。
春节,也是我们对传统神话里“神奇动物”的集中想象。2022虎年,科幻春晚由虎咆哮的力量感出发设计了主题“万有引擎”,要求作者写出“生命的内在力量”。
2023年龙年,11位东、西方作者聚在一起集中对“龙”展开新的想象:吞星星的龙、折叠一万次填满宇宙的龙、龙运物流、纳米机器龙,龙也可以是太阳风暴、人工智能、木星上的新兴物种……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姚利芬评价:“在这场以龙为主题的幻想盛宴中,龙被东、西方科幻作家赋予多元意涵,被重新诠释和塑造,作为观照现实、映射人性、回望历史的凭借,又在想象之河飞腾以至参差流变并奕奕闪光。”
世界科幻的中国故事
创作者们会在科幻春晚的舞台上,尽情抒发自己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青年作者昼温将语言学与宇宙开发题材结合,逐渐构筑了一套“星门”世界观。韩松在科幻春晚延续了自己的“轨道宇宙”,以春节的列车、航班、车站为背景展开故事。终极火箭发射爱好者刘慈欣为第一届科幻春晚创作了《不能共存的节日》,故事里,外星观察员化身底层工人穿梭于人类历史,目睹了未来信息技术阻断太空探索,呼吁人类要去往宇宙深处。
作家们逐渐接受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更开阔,更加收放自如,能活用典故、文学名著与神话传说,比如鲁迅联手H.G.威尔斯用时光机拯救祥林嫂,诗人王尔德来到21世纪重获新生,科幻版《老人与海》《万里寻母记》和《星球大战》新编纷纷登场。
外国作者也愿意结合自身文化理解春节,澳洲、非洲、南美洲等南半球的作家另辟蹊径,在夏天中努力想象春节。来自寒冷加拿大的硬核科幻作家德里克·昆什肯,笔下的“乡愁”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一样壮阔:宇航员在超光速飞船里回看地球,在倒流的时光中回望自己的一生。
China Daily(《中国日报》)写道,“通过将中国本土故事与千奇百怪的科幻形象大胆而无缝地结合,科幻春晚已发展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韩松则认为,“它(科幻春晚)是一个独特的创造,真正的中华科幻品牌,把本土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来的东西融合,催生了独特而奇异的想象,产生了大量经典而神奇的作品,在世界科幻史上也别无替代。”
这10年,世界剧烈变化,春节的意味也在更迭。有些事变了,有些却一直都没变:年是人情味的凝聚,科幻是人的文学,人的相聚始终是宇宙里最要紧的事。
只要人类还有这样的渴望,只要我们的内心还会因人与人相聚而产生幸福感,“年味儿”就不会消散。
最后,第10届科幻春晚将于1月24日启动,持续到2月4日(农历大年初七),12篇科幻小说每天陪你过年!
【小说在哪儿看?】
·微信公众号「不存在」和「不存在科幻」
·微博@科幻办的阅览室
·小红书账号「科幻办公室」
·bilibili账号「未来事务管理局」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