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麦凯文:我见证了中国汽车的起飞
2025年01月10日12:36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郑敖天
小号 中号 大号

麦凯文,1968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滑铁卢市,毕业于凯特琳大学,1991年加入通用汽车,2000年加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任驱动系统标定经理。2009年任该中心驱动系统部执行总监,2016年任通用汽车全球驱动系统部中国副总裁,2022年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兼董事。

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麦凯文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令人忍俊不禁的卡通画。画中,他和妻子开着一辆经典的凯迪拉克轿车,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出发,一路“开”到上海。车尾,一只金毛猎犬恋恋不舍地拽着车,仿佛在喊:“嗨!你们怎么把我给忘了!”

麦凯文办公室中描绘他从底特律“开”到上海的卡通画。

“这只金毛叫露娜(意为月亮),2012年元旦,我们一家在上海收养了它。”麦凯文告诉记者,“2022年回上海前,考虑到它年纪大了,我决定把它留在美国,它现在和我们女儿一起生活,仍旧活力满满”。

对麦凯文来讲,露娜只是上海留给他的馈赠之一。2000年,他加入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中美汽车技术合作的参与者。2023年,为表彰他为上海市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海市政府授予麦凯文“白玉兰纪念奖”。麦凯文说,他对此倍感荣幸:“这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代表上海对我们整个团队工作的认可。在过去20多年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中外员工,一直秉持同一个目标,就是把这个合资企业做大、做强。”

2023年,麦凯文荣获“白玉兰纪念奖”。

中国汽车产业何以“起飞”?

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展厅里,有一个特别的展览区:展柜中,从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老爷车”,再到极具未来感的概念车,几十辆精致的汽车模型按出厂时间顺序整齐地排列着。在这里,人们可以阅读一部微缩的汽车发展史。

麦凯文有生之年从没离开过汽车行业,参与设计了很多车型。《环球人物》记者问他,最喜欢展览区的哪款车型,麦凯文出人意料地指向展览区右上角的几辆早期汽车。与炫目的“后辈”相比,这几辆早期汽车就像在汽油发动机上安装了一把椅子和四个轮子。

麦凯文解释道:“我喜欢的汽车有很多,但我最敬重的车型,永远是这几辆最早的汽车。”他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在我眼里,汽车发展史更像是一段‘发明史’。这些早期汽车看起来很简陋,但它们身上每个小零件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兴奋的创新故事。”

汽车制造业历史上曾多次引领工业革新,大到内燃机、电力传动和流水线技术,小到橡胶轮胎和十字螺丝钉,汽车一次又一次成为人类技术进步的载体。

“如今,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革命,我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起飞’。这一切,总能让我想起当年披荆斩棘的汽车发明家们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零件,一串简单的代码开始,一步步改变整个汽车工业体系,最终为人类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汽车产业的创新精神。”麦凯文充满激情地感慨道。

在麦凯文眼里,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全行业增长:“中国汽车产业有一条显著的‘发展曲线’。就像你学一门新语言一样,当你从字母和单词开始学时,你的进步速度会很慢。但随着你的单词量越来越大,语法掌握越来越熟练,你的语言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地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起飞也是这个原理。汽车工业的电气化转型,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带来了机遇。”

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2024年7月发布的数据,在中国乘用车零售市场中,新能源车的零售量第一次超过常规燃油车。截至2024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毫无疑问是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

在中国工作的17年里,麦凯文亲身参与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洪流之中,见证了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逐渐成长为亚洲地区最先进的汽车技术研发中心之一。“在中国的工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而麦凯文这场“中国大冒险”的起点,是从一座老车库开始的。

来场“中国大冒险”

早在加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之前,汽车就已经成为麦凯文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的故乡艾奥瓦州是个农业州。我记得小时候经常乘车穿行在乡间公路上,望着车窗外的农场和无边无际的玉米地,那种悠闲自在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是很难找到的。”

艾奥瓦州地广人稀,汽车自然也成为当地居民交通必需品。

“以前的汽车远没有今天这么数字化,车辆出现的很多问题,车主自己拿扳手和螺丝刀就能解决,因此,人们和汽车建立起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对艾奥瓦人来讲,汽车并不只是家庭私人财产,它是我们生活的伴侣,我们要对它的健康负责。我从小就经常和家人在车库里一起修车,给车换机油,我对机械的兴趣也由此开始。”

麦凯文说,留在儿时记忆最深处的车,是家里的一辆1970年款雪佛兰牌的埃尔卡米诺轿车。他很开心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这辆车的照片。“如你所见,这是一辆非常独特的车,介于轿车和皮卡之间。这辆车是我用在当地一家餐馆做兼职厨师挣来的钱买的。当我爸爸把这辆车的钥匙交给我时,它的车龄已有10多年,说实话车况挺差的。所以我经常要对它缝缝补补,但我乐此不疲。就像故乡一句老话说的:你永远忘不了你的第一辆车。”

在凯特琳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后不久,麦凯文便加入美国通用汽车。对于像他这样的“车迷”来讲,这简直是“梦想成真”。“我一直钟意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牌汽车,我喜欢将科技感和豪华感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理念。我多年前最喜欢的车型之一就是凯迪拉克CTS-V,那是一辆很棒的车:开起来舒服,有派头,速度也快。”

凭着过硬的技术能力,麦凯文很快成为通用公司的驱动系统专家。他与中国的缘分,就此拉开序幕。

起初,麦凯文对来中国工作有些忐忑:“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在上汽通用汽车工作,有一天他找到我,说中国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需要一个动力系统标定专家,问我想不想去。当时,我连这个技术中心的名字都没听过,也没做好去外国工作的准备,就婉拒了他的邀请。但没想到我这朋友还挺执着,不断地找我聊在中国的生活与机遇。一个月后,当他再次邀请我时,我决定到中国来场‘大冒险’。”

2022年,麦凯文在云南旅行。

就这样,2000年,麦凯文第一次来到中国。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刚刚成立3年 ,“我刚来上海工作时,我的团队只有四个人,但我却很兴奋,因为我知道,我能带领这个团队一点点成长起来”。

麦凯文刚来上海时,私家车在中国并不普及。“我们那时面试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驾照吗?很多来应聘的人都没开过车,但我还是把他们纳入了团队,因为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我会手把手地教新人有关汽车动力系统的知识,他们学得也很快。没过多长时间,我们就有了一个精干的技术团队。我很喜欢在这里的时光,当我2003年被调回美国时,我便一直期待着重回中国工作。”

2009年,在通用多个重要岗位历练后的麦凯文回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担任驱动系统部执行总监。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该中心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成为全球汽车发动机的开发中心之一。2022年,阔别中国近两年的麦凯文再次回到上海,出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兼董事。

要“开门造车”

采访期间,麦凯文带着记者来到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办公楼大厅的一面“签名墙”前,墙上挂满了写着中心中外员工名字的长方形名牌。

麦凯文骄傲地说:“虽然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中美合资企业,但我们的团队成员不只来自中美两国,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德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对他们来讲,能来中国这样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工作,能加入一个像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这样欣欣向荣的团队,是令人无比兴奋的事情。”

2017年,麦凯文在主持发动机技术交流会。

在麦凯文看来,外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就要先适应中国市场和文化。“中国和美国的汽车文化有很大不同。以私家车为例,在美国,人们日常出行更依赖车辆,所以很多家庭都会有两辆甚至更多的私家车。而在中国,很多人会更倾向于把汽车作为家庭交通工具,而不是一个私人交通工具。很多中国人上下班时会使用公共交通,只有家庭活动时才会开车。所以中国消费者往往希望一辆车就能装得下一大家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汽车内部的空间设计,要让我们的车更有‘家味’。”

在适应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也“收获”了一些“教训”,在麦凯文看来,这都是企业成长的一部分:“这让我们学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知道去增加什么,削减什么。认真调研,不怕尝试,这是我们为中国开发新汽车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心的工作文化。”

2025年,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的第二十八年。如今,中国不仅是该公司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也是重要生产研发中心。许多在中国生产设计的通用品牌汽车,早已不仅仅供应中国市场,而是已经走向全球市场。在麦凯文看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和市场交流的重要性:“在过去20多年里,中美合资企业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我们建立了一种相互学习协作的机制,并最终实现了中外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谈到中美汽车技术合作的未来时,麦凯文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增强,能为中美汽车技术合作带来更多的新机遇:“纵观汽车发展史,我们能看到:国际交流是汽车产业走向未来的动力。随着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中美汽车行业将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和空间,我们没有理由让中美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停下来。只要中国开放的大门继续敞开,我们就能发现更多‘双赢’合作机会。”

如此看来,麦凯文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为中国和世界“设计好车”的旅程,才刚开始。

点击阅读英文报道》》》

Michael Joseph Carman: Witn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系列短视频》》》

泛亚汽车高管:中美汽车文化有何不同

泛亚汽车高管:中国的本土汽车更有竞争力了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