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有那么多雪?宇宙是不是有边界的?为什么夏天的星星比冬天的多?为什么所有植物都是绿色的?机器人会变坏吗?
你小时候脑子里是不是也经常冒出许多疑问,却没有人能回答你的刨根问底?
《这是真的吗》微博科普进校园特别策划让它成为现实。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珠峰站站长马伟强、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人工智能学者高庆一 、植物学博士史军四位不同领域的“大咖”来到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分别以“珠峰祥云:气象奇观背后的科学解读”“星系探秘:宇宙深处的数量迷题”“植物的奇妙世界”“AI智能的传奇故事”为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的孩子们上了生动的四堂课。
中国科学院珠峰站站长马伟强、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植物学博士史军、人工智能学者高庆一,在各自的专业有着最为独到的见解,小脑袋的奇思妙想却总能提出连科学家都没思考过的问题。
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四扇通往不同科学世界的大门,接触到课本之外的前沿知识,还将更权威更准确的科普知识带进校园。
珠穆朗玛峰在长高,这是真的吗?
中国科学院珠峰站站长马伟强:是的,不过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珠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两个板块不断相互挤压,让珠峰不断变高。
提问:珠穆朗玛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雪?
其实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冰川。雪和冰川在科学上是两个概念,冰川是雪在低温环境相下经过堆积压实和一系列物理变化形成的,这个过程可能经历数年甚至数千年。
一连回答了几个问题后,见没有难倒老师,有备而来的孩子们使出了杀手锏:
人体的生物钟会不会直接影响到细胞修复机制?
马伟强笑着说:这个问题难倒我了,我确实没有研究过,不过我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回答,一定是有影响的。我每次去美国出差,上午坐飞机出发飞十几个小时,落地之后又是白天,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立马就要去参加会议,我觉得非常累,所以生物钟对细胞的修复一定是有影响的。
宇宙有边界,这是真的吗?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首先,什么是宇宙?从字面上看,“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两个问题回答:宇宙的时间有边界吗?宇宙的空间有边界吗?
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是没有宇宙的,所以宇宙有时间上的边界。而宇宙还在不断膨胀,这说明宇宙也有空间上的边界,只是我们人类的技术还到达不了那里。因此,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宇宙都是有边界的。
提问:为什么夏天的星星比冬天的星星多?
齐锐:这和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夏天的时候,地球面向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中心恒心密集。而冬天,地球面向银河系的边缘,看到的星星数量就少。
说到太阳,有一个关于太阳的未解之谜,那就是太阳的温度很奇怪。
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上万。地球的大气层是,海拔越高越冷。但是太阳的大气层却相反,是海拔越高温度也越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科学解释,说不定以后你们之中就有人能研究出来呢。
为什么所有的植物都是绿色的?
面对这个问题,植物学博士史军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问:小朋友们爱吃鱼吗?你们吃鱼,是吃鱼肉还是吃鱼刺呢?
当然是吃鱼肉对吧,绿色相当于植物把阳光的鱼肉吃掉之后吐出来的刺,其他颜色都被吃掉了,我们只能看到吐出来的鱼刺。
提问:所有的植物都有叶子和根吗?所有植物都是先长叶子后长花吗?
史军:不是。大王花就没有叶子,它是寄生植物,不需要通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养分。菟丝子既没有叶子也没有根,也是寄生植物,通常缠在别的植物上。有许多植物都是先开花后长叶子,比如玉兰,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学校里的玉兰树,看看是不是先开花再长的叶子。
提问:为什么松树的叶子是针状的?
史军:为了节约用水。住在楼房上的小朋友不会自己挑水上楼吧?肯定都是水泵抽水上来。每一片叶子都相当于一个小型水泵,通过蒸腾失去水分后,把水分从根部吸上来,针状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科学家能打败人工智能吗?
人工智能学者高庆一:当我们惊叹与人工智能神奇的时候,你可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多大了?也许它会和你爷爷一样大哦。
1956年,马文明斯与麦卡锡、香农等人发起“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1958年又在麻省理工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其实,人工智能也可能会“偏科”,取决于其训练数据和任务设定。如果它的训练数据在某一领域或者类型的信息丰富,而在其他领域相对较少,那么它在处理不同任务时就可能出现“偏科”现象。
技术是向善的,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使用方式,应该强调“人类”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主导地位,机器不能脱离人的干预。
结语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但信息去中心化的同时,大量不准确、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内容传播更容易,科普流言更加普遍,对于正处在知识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甄别这些信息。
微博科普推出《这是真的吗》栏目,并从线上走到线下,带着科学知识走进校园,探索互联网平台+学校+专家的合作育人机制。依托微博平台,《这是真的吗》联动上百位专业背景权威专家,打造适配中小学通识教育的线下课程。该栏目不仅在线上输出更加准确的科学内容,打破信息茧房,提升微博平台的谣言自净功能,协助网友厘清事实真相,使之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也在线下服务更多对应人群,提供更多专家面对面授课机会,提升相应人群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水平。在2025年,《这是真的吗》预计实现联动权威专家200位,输出线下课程1000节,覆盖中小学500所。
相信小朋友们在校园中接受权威科普知识的熏陶后,将这些知识和科学理念带回家中、传播到社会中。进而通过 “小手拉大手” 的方式,带动家庭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关注和学习,促进整个社会科普氛围的提升。
除此之外,《这是真的吗》搭建一个求真求实的科学信息的验证渠道,实现开放式运营,搭建科学家、专家、网友互动的机制,实现用科学思维看待世界。任何看到科学流言的线索,都可以提供给项目。想要知道相关信息的科学解读,也可以找到这个项目。
这是真的吗,微博科普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