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库车市第二中学援疆教师团队与库车市第四中学高一年级的55名同学来到了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文化润疆”重点项目——“丝路友好使者”驿站,共同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成为新丝路文化使者”的项目化课程送教活动。
活动伊始,在人民文创西部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带领下,同学们通过观看展板、实物和多媒体展示,近距离了解了“丝路友好使者”驿站的建设背景和文化意义。驿站不仅是展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我国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服务,为世界和平、人类文明作贡献。精彩的内容和故事吸引同学们认真驻足观看。
在接下来的项目化课程中,宁波援疆教师宫少华与王俊杰将高一英语必修课程中有关文化遗产的内容带出课堂,进行“实地”教学,同学们开始了真实情境下的互动学习模式。通过品读全球各国“丝路友好使者”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生动英文故事,激发了他们未来想要成为新丝路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的兴趣。
库车市第四中学高一二班的努尔艾力 买买提吐尔逊,对来自俄罗斯的“丝路友好使者”胡凤兰印象深刻。在援疆教师宫少华的英语指导下,他了解了这位俄罗斯华裔青年走遍中俄千山万水立志让更多青年变成同路人的故事。他说:“第一次体验这样的情景式英语学习,不同于日常课堂中的英语语法内容的了解,感觉很生动,我很喜欢学习英语,这次的课程让我更有信心了。”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教学环节,学生们在援疆教师王俊杰的引导下,参观学习驿站内《手机上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展,“中国手机摄影第一人”王剑波历时9年走遍全国,拍遍了55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照片,成为了教学的“活教材”。同学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照片并详细阅读中英文介绍,对不同文化遗产的辉煌历史和深远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库车市第四中学高一六班的乃皮赛 阿布拉和伙伴们全程认真仔细聆听,频频与老师互动提问。“Exciting(令人兴奋的)、Interesting(有趣的)、Beautiful(美丽的)”,乃皮赛 阿布拉用这样几个英文词汇形容这一次的课程体验。她说,和同学们一起这样学习感觉很有趣,今天真正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魅力。”
参观中,来自苏丹的“丝路友好使者”萨拉的一句名言给了乃皮赛 阿布拉全新的认知。“十三年前,最美的萨拉选择了一门最美的语言,十三年后,她将汉语的魅力传播给‘一带一路’沿线更多的人民。”这让乃皮赛 阿布拉叶获得了动力:“我想要像萨拉一样,用文化搭建桥梁,也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据了解,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更多地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的学与教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批判地思考。分析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基于情境,开展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也可以进行自我诊断,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学习质量。
宁波援疆教师的宫少华表示:“通过这种项目化、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的实践行动,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资源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以文化润疆引领高中学科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的构建,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库车市第四中学高一英语备课组长焦向莉对宁波援疆教师团队的支持和付出表示感谢。“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思路。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库车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成为新丝路文化使者”项目化课程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在教育援疆与文化润疆创新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未来,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持续助力库车教育教学方法革新,帮助库车培养“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库车市的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