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梁皓一,为建团145周年特别创作的交响作品《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迎来世界首演。
上海交响乐团在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下,上半场演奏了圣-桑《黄衣公主》序曲,并邀请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黄蒙拉担任小提琴独奏,合作呈现了作曲家圣-桑的巅峰之作《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下半场的《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光凭标题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灵感最初源于作曲家在上海锦江饭店采风时品尝到的经典名菜,包括佛跳墙、北京烤鸭、松鼠桂鱼、水煮牛肉等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佳肴。作曲家将菜名作为标题,对应创作10个乐章,用音乐诠释它们的口味、外观甚至烹饪过程。
当“宴席”开始,沙沙作响的“大红袍”茶叶翻动声令音乐厅内好似涌起一阵暗香;流畅的半音阶钢琴独奏带来一种清脆凉爽之感,呼应“青瓜拌海蜇”;“佛跳墙”的旋律优美温馨,呈现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作曲家对这道“家乡菜”的切身体会;“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无人不知,由颇具“京城气派”的音乐作底,似鸭叫、磨刀的声音穿插其中,又平添了几分生动;“热爆明虾”整个乐章都充满活力,奇思巧妙的配器还原了炒锅旁的“火爆场面”;到了“上汤花菜”,观众被音符带入平缓广阔的原野,仿佛看见了辛勤耕种的田间乡农;“松鼠桂鱼”在作曲家的眼中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而以鲜见的打击乐器“水琴”演奏“特殊音效”,烘托神秘清冷的氛围;“水煮牛肉”将现场观众领到了川渝,随着乐曲调性和音色的变化,描绘出这道菜让人“越吃越上头”的情景;以打击乐为中心的乐章“竹筒野味饭”则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织锦,活泼且灵动;“芝麻锅炸”再现“油炸”音乐主题,把气氛拉至顶点,整首作品就在这高亢热烈的终章里落下了帷幕。
有趣的还有音乐会的前期准备。“作曲家在打击乐的乐谱里,写到了锅子、刀、筷子、碗、竹筒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厨房用具。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务李轩达收到这份非同寻常的乐器采购需求时,颇为震惊。上海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负责人顾恺也在第一天排练后继续留在音乐厅内研究这次来的“新朋友们”。为了呈现“中国厨房的声音”,他在网上买来竹制双响筒,再将筒身和插于其中的竹棍拆开,用竹棍敲击筒身来实现“竹筒野味饭”中所需的独特音色并呼应标题。在第四乐章“北京烤鸭”中,更是有菜刀上阵,配上平时仅在流行打击乐中出现的特效音色镲片“Turbo Crasher”,模仿片烤鸭时的“磨刀霍霍”之声。顾恺说,“我们还用筷子代替鼓棒,制造出与以往不同的音响效果。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也在乐曲中出现。”
作为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一部分,这场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联合制作。
交响作品《中国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