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建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智库联盟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贾卫列: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11月11日至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作为一次推动气候危机应对行动的重要契机,巴库气候大会被国际社会寄予希望。当全球聚焦巴库,COP29成为媒体年度瞩目的大事件,《环球人物》记者就有关问题电话连线采访了杨建初、贾卫列两位与会专家。
杨建初(右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环球人物》: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已经一周了,巴库聚集了全球的目光。作为一年一度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会议能否达成共识、取得预期的成果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能否简单简要介绍一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杨建初: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154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后,1995—2023年,UNFCCC一共举行了28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还召开了多次环境峰会,形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其中,《京都议定书》(1997年)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在全球范围内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先河。《巴黎协定》(2015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里程碑,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向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努力。去年在迪拜举行的COP28,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了共识。现在在巴库举行的COP29聚焦推动清洁能源融资、寻找化石燃料的可行替代方案,任务是确立新的气候目标,确保各国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构建具有气候抗御能力的社区。联合国估算,各国需要数万亿美元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命和生计免受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因此COP29的一个重点将放在资金上。
《环球人物》: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笼罩在新的气候危机下,当前人类要面对怎样的气候变化形势?
杨建初:在COP29召开前夕,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指出,温室气体水平、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极海洋冰盖和冰川退缩等方面的纪录再次被打破,未来许多年里温度将继续上升。《温室气体公报》指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二氧化碳(420.0ppm)、甲烷(1934ppb)、氧化亚氮浓度(336.9 ppb),分别是工业化前水平的151%、265%和125%。《 2024年气候服务状况》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前所未有的高温将持续到2024年,气候行动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很大差距。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也指出,2024年将是有记录年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年10月平均地表气温为15.25℃,比1991—2002年该月的平均气温高0.80℃,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65℃,超过了《巴黎协定》规定的1.5℃阈值。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的数据,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超过1.55℃(2023年为1.48℃)。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2℃,为1901年以来第二高,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84℃,为1901年以来最暖年份;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发布的成果显示,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变绿,预计21世纪将进入超暖湿阶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发布的《探索新视野——关于地球健康和人类福祉的全球前瞻报告》明确了正在加速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污染和废物这三重地球危机的八大关键全球转变。随着地球气候变暖,永久冻土正在融化,可能致病的远古微生物也许会被释放出来,对环境、动物和人类造成重大影响。
杨建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言。
《环球人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了两份重磅年度报告,是怎么描述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进展和气候融资问题的?
杨建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COP29召开前发布了两份重磅年度报告。《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如果全面实施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预计到本世纪末将导致高达2.6℃的气温升幅,实施现有的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将导致温度升幅高达 2.8℃,仅执行当前的政策将导致高达3.1℃的气温升幅,这三种情况都有超过66%的概率发生,且气温将持续上升到下个世纪,在全面实施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净零承诺,可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9℃以内。《2024年适应差距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影响加剧,世界上最贫困人口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各国必须以在COP29上作出资金行动承诺为起点,大幅加强适应工作,即使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目标,也只能将1870亿~3590亿美元的适应资金缺口缩小约5%,除了资金和实施工作外还需要在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团结在科学中·2024》显示,我们距离实现重要的气候目标还很遥远,根据现行政策,本世纪全球变暖3℃的可能性为2/3。
在全球面临如此严峻的气候形势下,各国如果仍“沉迷”于在年度气候大会的“喋喋不休”争吵,《巴黎协定》的目标不可能实现,气候、地球不会“崩溃”,人类自身的“崩溃”是可以预见的。
《环球人物》:气候危机“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全球气候雄心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联合国曾指出,全球性危机交织叠加,使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贾卫列:去年12月,我们参加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之际,有感气候形势的严峻,在《环球时报》上以《人类正站在“气候悬崖”边缘》为题发了一篇短文,题目中“气候悬崖”采用的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句警告语。他发出对不断升温趋势的担忧:“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我们的脚踩在了油门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南极洲这一‘沉睡巨人’正在热醒”,“人类已经打开通往地狱的大门”。为此,他呼吁“我们需要全力以赴,推动公正和雄心”,将人类“从气候悬崖边缘拉回来”。
对于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COP29)来说,新一届美国政府会否退出《巴黎协定》、为美国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全面松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杨建初:我们在巴库气候大会现场感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美国未来是否会承担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责任,国际社会一直以来寄希望于巴库气候大会能有力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截至2024年5月,198个缔约方均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其中148个缔约方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120个缔约方以法律或政策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目标的法律地位、86个缔约方提出详细的碳中和路线图。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一方面,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也将致力于加速欧盟绿色转型,欧盟已经宣布提供3.8亿欧元资助,用于新的环境与气候项目;世界银行2024财年提供气候融资426亿美元;英国关闭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澳大利亚推动净零排放与能源转型……另一方面,作为2023年碳排放量占全球约13.5%的美国,倘若真的“瓦解拜登的气候遗产”,到203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将增加40多亿吨。国外有机构预测,如果真是这样,未来4年美国的额外排放量将抵消过去5年全球部署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清洁技术所节省的全部能源总和的两倍以上,到2050年碳排放量将比现行政策下增加10亿吨,加上如果美国再废除各项环保政策,全球气候治理将更加举步维艰。
贾卫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前。
《环球人物》:从11月11日开幕到现在,巴库气候大会取得了哪些进展?我国在大会期间开展了哪些活动?
杨建初:国际社会认为,巴库气候大会是一次推动气候危机应对行动的重要契机。COP29的首要任务是探讨如何向亟需气候资金的国家和社区提供气候资金,为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注入活力。COP29被称为“气候融资COP29”,有以下关注点:设立新的气候融资目标;宣布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为气候损失与损害提供更多资金;增加气候适应自己,加强全球适应目标;以碳市场推动气候行动;提高国家气候行动的透明度;展示集体气候承诺进展。
COP29上半个阶段,尽管谈判不时陷入僵局,但预期需要在第一周完成的任务基本完成,资金、减排、全球盘点后续安排等将在第二周继续商谈。由于《巴黎协定》6.4条款是完成《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的关键一步,开幕首日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6.4条款的碳信用额度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是COP29的重大成果。在这次大会上,和平主题第一次被纳入大会议程……
在非洲大陆,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不到 4%,发展和稳定却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因此在这次大会上,非洲54个缔约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在气候问题有一致的共同立场。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主动承担相应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努力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有力支持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COP29开幕当天,“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主题边会在巴库奥林匹克体育场蓝区举行,拉开了中国角活动的序幕。大会期间,中国角举行公众日、峰会日、新能源日、碳市场日、合作日、数字化日、气候资金与技术日、适应日、企业日、和地方日等边会主题日。中国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产业协会、企业以及NGO等围绕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中国碳市场创新与管理实践、“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AI助力气候韧性发展、气候投融资、数字化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防范气候风险、可持续发展中的女性力量等内容,举办丰富的边会活动。
《环球人物》:要化解气候危机,人类如何才能正确应对?
杨建初:应对气候变化,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所以我们提倡生态优先,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们既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引导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我们强调共同富裕,亿万人民共享福祉。生态环境人民共享。四是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挑战,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各国应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贾卫列:获得202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3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是因为他们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繁荣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摘取了年度经济学奖的桂冠。前两位学者在《权力与进步》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和繁荣很大程度上不依赖科技进步,而在于健康的社会制度、法治、公共政策,技术的出现加剧了不平等。历史上技术的进步经常被用来集中权力,提升少数人的利益,加剧马太效应,忽视了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这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气候治理等议题,应对气候危机最重要的不是融资和技术,而是人类现有的气候治理制度无法担当起化解气候危机的重任,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的繁荣、公众福祉的提高和全球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诠释范围。
杨建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
《环球人物》:针对气候危机程度之严峻、气候行动步履之蹒跚,最紧迫和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什么?
杨建初:要使全球人类摆脱当前以气候危机为主的生态灾难,改革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气候治理体系是第一要务。气候行动是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和机遇,应对是否得当将决定人类文明延续时期的长短。作为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健康制度为保障、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以现代科技为路线的生态复兴,在制度建设上,当前全球气候行动首先要重构气候治理的体系,在达成全球性生态共识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法律效力和强有力实践能力的全新机构,并有法律地位指导各成员国的气候制度等设计;在经济上,摆脱由富裕国家支撑的不合理构架,考虑以法律形式规定对高科技巨头、石化巨头、制造业巨头和贸易巨头等加税,通过转移支付等直接或间接形式将这些资金用于气候治理。
《环球人物》: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本次COP29你们对我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发挥的作用有什么感受?
贾卫列:在COP29现场,我们注意到,“中国角”格外受到参会者和媒体的关注。一方面是中国扎实推进碳中和进程政策有效、行动坚决,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气候治理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治理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多国希望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可以发挥领航者的作用。
《环球人物》:对这次巴库气候大会将取得的成果,你们怎么看?
贾卫列:COP29将会取得一些成果,如果给巴库气候谈判打分的话,预期进展得分能打60分。COP29很难成为一次“坚守承诺的COP”,在气候制度的创新上将更乏善可陈。人类继续“陶醉”在现有的气候治理制度上,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全球沸腾”的升温3℃那一天,“2024年是有记录年以来最热的一年,也有可能是本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最低的一年”。我们衷心期待,未来的“COP”能够以量变实现质变,为人类存续到生态期末构筑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制度框架。
杨建初,贾卫列,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