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稿件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2024年06月26日09:58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瓷胎竹编。
  在邛崃平乐地界,一路可见绿竹漪漪,或伴水而生,或长于山坡,风起云动,绿浪翻滚,气势磅礴,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竹海。正因为这片竹海,邛崃平乐衍生出了许多与竹相关的产业,其中瓷胎竹编和竹麻号子,就是从中滋生而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相依瓷胎竹编
  沿着穿镇而过的白沫江,踏着青石铺成的道路,赏千年榕树,走进古风蔚然的建筑群,穿越古桥,来到平乐古镇竹编一条街,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竹编工艺品出售。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瓷胎竹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传承人游伟的工作室,就在这个古色古香的街巷里。一入工作室,两壁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瓷胎竹编展品,门口两旁工作台上,除了工具,还有未完成的竹编和细如发丝的竹篾。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瓷胎竹编——太阳神鸟。
  瓷胎竹编在平乐镇竹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价值。因独具地方特色,而一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非遗国际交流。
  “我只是个手艺人,从1993年开始学习到现在,一直从事这个行业。如今,我只想把技术传给更多的人,能让瓷胎竹编发展得越来越好!”游伟说。
  在那个年代,瓷胎竹编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曾风靡一时。谈及瓷胎竹编,游伟满面笑意,“它和普通的竹编不同,更精细讲究,特别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技术。”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一门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代。一开始是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器作载体,匠人们发现编制出的成品比锡壶竹编更为美观,深受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由于创作难度高,当时只作为皇家贡品。
  瓷胎竹编作为一项精细的工艺,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都格外严格。经匠人多方创作比对,结果得出邛崃平乐的慈竹,因材质柔韧性好,节间长等特质,最为合适。
  在竹海中选取生长2至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的慈竹。经过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后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
  标准“特细丝”能够到达0.01毫米—0.015毫米,相当于一两根头发的粗细,这就是做瓷胎竹编的原材料。“有句话说一百斤原竹,只抽得八两丝,一丁点儿都没夸张,制作出的每一根丝都很珍贵!”游伟轻抚着桌上的细丝。
  瓷胎竹编编织手法,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二,竹丝沿瓷胎紧扣,经纬纵横,编织而上,疏密相间,粗细交织,根据图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编织工艺,这相当考验编织者的技艺。
  简单归纳,瓷胎竹编就是“精选料、特细丝、紧贴头、密藏头、五彩图”。哪一项都不容忽视。
  在传统工艺的高要求下,为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游伟和一众匠人,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不忘创新。
  “一直沿用传统是打不开销路的,要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符合大众的审美。我们竹编厂改进后的产品,颇受大家喜爱,订单也越来越多,不愁销路。目前,还和许多大品牌、大企业合作。”
  瓷胎竹编是古镇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游伟的带动下,古镇参与这项手艺的居民日益增多。
  在游伟工作室斜对面的铺面上,有几位大姐正在教习一个年轻姑娘编织。“这个姑娘虽然身体有些残疾,但我们很乐意教她,因为学会了,她以后就能养活自己。”游伟说。
  除了开竹编厂,带动镇上居民共同发展和传统收徒传承外,游伟坚持把技术带出去。他到过大城市,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去过偏远乡村,为农民传授瓷胎竹编的技巧。
  为加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游伟的工作室还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与省内外夏令营机构、旅行社合作,进行非遗合作研学教育,传授传统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我喜欢年轻人来了解、学习瓷胎竹编技艺,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还想建个竹编博物馆,将瓷胎竹编的收藏品全部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邛崃平乐的瓷胎竹编历史文化。”
  这是一个匠人的初心,是传统手艺的传承,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纸短情长竹麻号子
  如果说瓷胎竹编是手艺人的心血,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竹麻号子则是灵魂的高歌。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平乐镇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
  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乐。”邛崃市平乐镇在宋朝时期就以纸闻名,当时整个成都地区的纸一半都产于平乐。
  手工造纸是一项繁重且艰辛的劳作,一般需要二十几人相互配合,耗时约三个月,才能完成所有流程。谈及竹麻号子产生的历史和过程,竹麻号子团队成员对此都了如指掌。
  整个过程差不多72道工序,其中打竹麻最关键、最辛苦。八九个青壮年男子,站在三米多高的篁锅顶部,手持五六米长的木制杵杆,上下用力捶打锅内的竹料。一口篁锅装满竹料,近万斤,需要打上三四天,然后再蒸煮十几天,得到的竹料才能用来造纸。
  一天劳作下来,打竹麻打得手破皮,膀子酸,哪儿都痛。时间一长,就越打越没劲儿,效率提不高。
  为缓解疲劳,有人就开始唱歌,刚开始是单一、随性地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后来,慢慢地发展到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大家一起合唱。随着号子的节奏由慢到快,大家的情绪随之高涨,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快,无形中,疲劳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再后来,到了竹麻号子传承人杨祚钦一代,号子逐渐规律起来,分了上工号子、中午号子和收工号子。其中,收工号子吼得最欢,因为要回家了,大家都高兴。
  “譬如这样吼,‘喂’‘哟嗬’‘嗦咿咗’!”团队的老师忍不住演示了两句,引得满堂欢声。
  一曲竹麻号子粗放嘹亮,吼出平乐人热情豪迈的个性,描绘出当年造纸火热的场景,展现平乐镇原始质朴的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取代了人工造纸,但竹麻号子以民间音乐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了平乐竹麻号子艺术团,这个团队,通过丰富的舞台剧表演形式,再现了当年平乐造纸业的盛况,成了那个年代的见证。2008年,竹麻号子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麻号子团队成员大多上了年纪,也经历了岁月沧桑,他们对非遗传承十分看重,心情也很迫切。他们说:“能持续这么多年,一是怀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情怀,二是不愿前人留下的传统,被时光遗忘。如今,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宣传,让更多人去了解竹麻号子背后的历史渊源,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把劳动的精神和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邛崃非遗正精彩
  在邛崃,除了竹麻号子和瓷胎竹编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邛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个,非遗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制作孔明灯。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邛陶烧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何丹。
  这些年,邛崃市文旅局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例如,在邛崃市文化馆大厅展示部分非遗项目;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保护活动,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古镇、进景区等;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创”和“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等等。
  另外,他们还开展非遗数字服务资源建设,推出邛崃市文化馆非遗专题系列推荐,通过线上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能足不出户了解邛崃非遗,传承非遗。
  邛崃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非遗是活的历史艺术,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保护和传承是他们不变的初衷。但对于非遗而言,融入新时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精神、讲好故事,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使命。
相遇邛崃,发现非遗之美
羊皮鼓舞。
  诗意的季节里,邛崃平乐的竹海依旧碧波荡漾,沙沙沙的欢歌,藏着对历史的诉说与生活的赞歌。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邛崃,非遗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56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