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专访新西兰驻华大使毛瑞:使馆有块幸运玉
2024年06月03日16:02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郑敖天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4年2月28日,毛瑞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毛瑞(Grahame Morton),1973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奥塔哥大学,1997年进入新西兰外交贸易部北亚司工作。2004年任新西兰驻华使馆一等秘书。2010年任新西兰外交贸易部北亚司司长。2022年12月被任命为新西兰驻华大使。

“这是我们使馆的一块‘幸运玉’,每位第一次来使馆的人都要摸一摸!它会带给你们好运和力量!”新西兰驻华大使毛瑞(Grehame Morton)近日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时,指着使馆陈列的天然新西兰玉热情地说道。

毛瑞笑着介绍:“新西兰南岛盛产‘毛利玉’,因此,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和中国人一样,孕育和发展出了历史悠久的玉文化。中国人认为玉象征着人品高尚纯洁,毛利人则相信玉石能给人带来能量,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在毛瑞眼里,玉文化体现着新中两国历史文化间的共鸣。

2024年,是毛瑞担任新西兰驻华大使的第二年,但他与中国的缘分,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


新西兰驻华使馆中陈列的“幸运玉”。

“新西兰味”的中国名

“我的名字‘毛瑞’,是20多年前我的中文老师起的。当时我只是单纯地想起个和我的英文姓‘莫顿’音似的名字。来到中国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个名字和中文里的‘毛利’很像,我阴差阳错地有了一个很有‘新西兰味’的中文名。”毛瑞开心地告诉记者。

毛瑞青年时曾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攻读历史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研读历史学,为毛瑞打开面向世界的多彩通道。他对不同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充满好奇。完成学业后,毛瑞进入新西兰政府,曾在多个亚洲国家工作。“我第一次亲身接触中国文化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那之后,我一直希望能够来中国看看。”

2004年,毛瑞第一次到中国工作。他说,武汉是最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城市:“记得我在武汉博物馆参观了很长时间,那真是一座雄伟的博物馆。在里面你能看到几万年来,人类在长江流域创造文明的史诗历程。在我眼里,历史学的意义就是记录和讲述这些令人惊叹的故事。”

旅行,是毛瑞在中国生活的关键词:“我曾游览过中国的许多省份。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哈尔滨的冰雪节。我的妻子在新西兰的皇后镇生活过。那里冬天偶尔会下小雪,只会在地上积成薄薄的一层,很快就化了。哈尔滨可完全不一样,冰和雪可以用来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今年春节,我很高兴地看到,哈尔滨冰雪节又在中国‘火’了一把。呼和浩特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那里广阔的草原和富饶的牧场,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新西兰。”

毛瑞说,中国是一个辽阔、古老而多元的国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我曾在甘肃张掖的石窟望着古老的佛教雕塑,心中不由感慨:千百年来,在繁荣的古丝绸之路上,人们繁衍生息,创造出如此精湛的艺术。甘肃之行,是我人生中非常独特的经历。”

2008年,在中国工作4年后,毛瑞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国。这一别,就是10多年。

为“中土世界”代言

2023年4月,毛瑞以新西兰驻华大使的身份重返中国。在递交国书时,他身着一件传统的毛利羽毛斗篷。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他们的祖先是南太平洋岛屿上的航海民族,在1000多年前登陆新西兰,并最终建立毛利王国。毛利人勇猛善战,“毛利战舞”闻名世界,成为新西兰的民族文化象征。在新西兰使馆的会议厅中,摆放的毛利图腾风格的木柱,十分引人注目。


2013年4月11日,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右一)在“毛利斗篷”借展交接仪式上跳起毛利战舞。

在中新交往史上,毛利羽毛斗篷也有着独特的位置。1952年,曾经支援中国抗战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新西兰创立新中友好协会。1957年10月,新中友好协会成员、毛利人罗玛·海沃女士应邀出席中国国庆晚会。她受毛利人首领考洛克之托,为毛泽东主席带来一件精美的毛利羽毛斗篷。送斗篷时,海沃幽默地对毛主席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民族,把礼物赠给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毛主席高兴地披上斗篷,并对她说:“最小的民族和最大的民族同样重要。”2013年,这件特殊的毛利斗篷还曾“衣锦还乡”,在新西兰展出。

毛瑞说,除了毛利文化外,新西兰也是“中土世界”的故乡。这是因为新西兰曾经是魔幻史诗电影《指环王》的取景地。作为西方魔幻文学的经典作品,《指环王》发生在一片被称作“中土”的大陆上。山清水秀、地貌丰富的新西兰,成为演绎这一魔幻世界的完美地点。很多中国青年也因此对新西兰产生浓厚兴趣。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格林诺奇是电影《指环王》的拍摄地之一,被外界誉为“魔戒小镇”。

毛瑞深以新西兰的自然遗产而骄傲。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他经常和家人在新西兰的国家公园中远足。“人们谈起新西兰,往往会想到雄伟的山脉、广阔的草原、迷人的沙滩。在我心目中,新西兰最美的还是夜空。在新西兰,有许多禁止光污染的‘夜空保护区’。我经常和家人一起去天文台仰望星空。中秋节的时候,新西兰会是最好的赏月地点。新西兰人以好客闻名,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中国朋友来到新西兰游览。”

新西兰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新西兰政府在环保上的巨大投入分不开。毛瑞说,农业和外贸物流是新西兰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而这两个行业都会污染环境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西兰在绿色科技上加大投入,并在全国推广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他表示,近年来中国在电动车等新能源产业上发展迅速,新中两国已经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毛瑞告诉记者:“我也曾游历过中国的名山大川,深知新西兰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与自然息息相关。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问题时,我们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通过密切合作,才能有所作为。”在这种情况下,新中两国的合作,也与两国下一代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未来充满信心

2024年,对于毛瑞一家是个特别的年份:“我的小女儿是龙年出生的,每当龙年到来时,‘小龙女’特别开心,这是她的龙年,我们家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毛瑞喜欢和青年学生聊天:“我经常参加新西兰大学举办的各种活动。我见到的中国学生都才华横溢、充满热情和干劲。新西兰有8所主要大学,每年都会吸引许多中国留学生。有许多中国青年还成了我的校友。他们毕业回国后,都在中国的各行各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与此同时,新西兰政府也创办了‘总理奖学金’,鼓励新西兰学生来中国交流学习,亲身体验中国的社会和生活。”

在毛瑞眼里,青年之间的交流,体现出新中两国关系的生命力:“在交流中,我感到两国青年互相都抱有非常友好的感情,这源于两国悠久的交流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移民就来到了新西兰,新西兰人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今天,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和奶制品在中国有口皆碑。我们对此感到骄傲。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承担着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责任。”

“2022年新中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的升级议定书,这是我们多年工作的成果,也会成为两国未来合作的基石。”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两国的经贸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展,为两国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双方还将在电信服务、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加强务实合作。


2024年3月26日,满载新西兰农产品的货轮在上海南港码头停靠。

对于新中关系的未来,毛瑞表示乐观:“2022年,我们庆祝了新中建交50周年。2023年,我国前总理希普金斯访华。近一段时间,我们两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交往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2024年结束的时候,我希望能看到两国的教育、旅游、文化交往能够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新中关系会越来越有活力,我对此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56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