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必须大力开展研发活动,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迎“新”而行,以“新”促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促进高质量发展?企业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追“新”提“质”,更好地探索新质生产力跨界创新的新路径?4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企联咨委会主任凌文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带来了《新质生产力与跨界创新的探索实践》精彩课程。
一、深入学习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凌文认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追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它代表了一种关键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科技、创新、高质量生产的崭新时代的来临。
二、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运营规律
凌文表示,科学发现内在规律,技术发明革新工艺技能,工程建造美好世界。明确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运营规律,是描述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他强调,科学、技术、工程之间既有界又无界,彼此相互驱动发展。要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核心作用,进行跨界创新。
对于跨界创新的内涵以及如何进行跨界创新?他指出,跨界创新是指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创新,其内核是价值创造。跨界创新需要系统思维,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来培养自身的跨界领导力:1.脚踏实地,专业要专;2.博览群山,眼界要宽;3.仰望星空,站位要高;4.前瞻思维,视野要远;5.系统谋划,资源统筹。
三、从战略科学家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凌文以自己跨界创新经历为例,探讨了要进行跨界创新的缘由,以及跨界创新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他认为,跨学科、跨领域、前瞻性、大兵团作战,是我们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四、在创新实践中理解新质生产力
从抗击疫情破除常规思维,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创新技术应用,到自主研发中国雪蜡车、打造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再到养殖工船、磁悬浮动力装备等创新设备研发,凌文以其系统工程跨界集成创新实践,具象化地讲述了如何在现实实践中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学会创新,而要拥有创新思路,必须得跨界。
五、在治理变革中理解新质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从“管理”到“治理”,凌文指出,“治理”比“管理”更能表明现代化的需要,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跨越式飞跃。他认为,社会、工程、企业也需要从管理向治理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