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曾说:“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母爱,有很多种模样,每一种,都触动心弦。
提及母亲,有人是深深的眷恋,有人是话到喉咙的哽咽,有人是触及心底的柔软……也有很多作家将母亲写进了文学作品,用挚诚笔触追忆与母亲的过往,以亲身经历讲述母亲带给自己的力量。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母亲节(5月12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形象,于那细腻、动人的字句间,感受“妈妈”二字的重量。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资料图片)
史铁生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岁时,双腿因病瘫痪的他,一度“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命运的无常,让他深陷痛苦,在屋内,有时听着音乐便会无来由地摔东西,苦闷时,常常摇着轮椅躲进家周围的地坛公园。有时待得久了,母亲放心不下,便会去公园寻他。史铁生曾在书中写道:“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那时的史铁生并不知道,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他身上的母亲,也已病重,却仍隐瞒病情。她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费尽苦心,让自己的儿子调整心情,“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在母亲给予的温暖下,史铁生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多年后,当他的文字作品第一次获奖时,母亲却已不在了。在一次与作家朋友的聊天中,史铁生惊讶地意识到,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很大比重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是母亲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幼年史铁生和母亲(图源:央视网)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部分素材来源于人民网、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