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环球原创
专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
王洪武:与危重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2023年03月03日18:40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李佩蔺
小号 中号 大号
王洪武:与危重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2020年,王洪武受邀出席第五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

王洪武:与危重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王洪武(中)为病人进行手术
        人物简介:王洪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国际冷冻协会执行理事、亚洲冷冻治疗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呼吸内镜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主要为良恶性气道狭窄、肺癌、尘肺、肺结节病、肝癌、食管癌、胰腺癌等。
  2023年2月的第一周,当笔者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王洪武时,他正辗转洛阳、厦门,受聘为东直门医院两地院区呼吸科的“双主任”。
  正式采访前一晚,作为亚洲冷冻治疗学会的新晋主席,他又与主席团研讨至深夜,主题是谋划学会未来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冷冻治疗技术。
  自1985年大学毕业从事临床工作以来,王洪武被业内冠以不少头衔:中国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冷冻治疗的开拓者、“世界氩氦第一刀”等等。而回归医生本质,王洪武一直在思考如何壮大国内呼吸介入治疗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如何让患者从先进治疗技术中获益。
  在长达2个小时的交谈中,王洪武的言语间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瞬间,说起患者和技术研究时,更是娓娓不倦。
  学心血管的在呼吸领域搞出大“名堂”
  1985年,王洪武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毕业,被分配至当时的海军总医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刚毕业就能被分配到北京,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王洪武的语气中难掩自豪之意。
  两年后,他考上军医进修学院(现为“解放军医学院”),攻读老年心血管病的研究生,师从王世雯院士和著名老年病专家牟善初教授。1990年毕业后又回到海军总医院,选择到呼吸科工作。
  学心血管的怎么能搞呼吸呢?王洪武道出了原因:“一是当时医院的呼吸科病人占比最大,二是呼吸科还没有研究生,我过去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尽快弥补在呼吸专业领域中的欠缺,王洪武花了大半年时间研读呼吸科专著,不久后便掌握了呼吸科常见病的诊治技术。1991年,王洪武被选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开启了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也正是在那时,他首次接触到了纤维支气管镜。
  “当时,老师让我们挨个排着队依次看镜下的几个镜头,我也逐渐对支气管镜有了认识。为了能多学一点,我每次都抢着刷镜子、擦地板。但遗憾的是只能看,不能动手。”王洪武回忆道。
  1992年,王洪武回到院里后,接收了一位患有气管瘤的病人。“那是个40岁出头的画家,性格非常活跃,一次剧烈活动后,被瘤子堵死了气管。由于我不会操作气管镜,医院也不具备应对技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窒息。”无力感深深刺痛了王洪武,他向科主任请示,自己要尽快上手支气管镜。
  通过拜师、自学,王洪武率先在院内应用支气管镜协助麻醉科插管。不久后,他便多次应邀到阜外医院会诊,利用支气管镜对术后病人肺部情况进行观察、采样。随着技术愈发熟练,“海军第一镜”的称号开始在业内叫响。
  但他始终有个心结,“那时,我们利用支气管镜只能做诊断,很少做治疗。放眼世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技术并不先进。发现气管癌后,只能交给外科、放疗科或肿瘤科,我们呼吸科的大夫成了二传手。”
  转折在第二个千禧年到来。彼时,国内引进了氩氦冷冻消融技术(以下简称“氩氦刀”),用于治疗肺癌等实体肿瘤。
  “说是刀,其实就是一根中空的针。为了弄清这根针的性能,耗费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来研究”,王洪武解释道,“当氩气在针尖内急速释放时,可在十几秒内冷冻病变组织至-120℃~-165℃;当氦气在针尖急速释放时,将产生急速复温和升温,快速将冰球解冻,消除肿瘤。这就是它的操作原理。”
  经由大量的临床实践,王洪武发明了一次性穿刺消融套管针(简称“SPA”),能快速精准地将氩氦刀引导至体内,由原来穿刺操作半小时缩短至几分钟。
  穿刺设备的优化、技术的精进,让冷冻消融治疗的开展愈发顺利。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也让全国各地的医生、病人第一次知道了氩氦刀、知道了王洪武。
  一时间,海军总医院旁的小旅馆挤满了慕名前来治疗的病人。“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的患者都来了,有的一排就是好几个月。”王洪武回忆道,“那时一天要看80个病人,一个月最多要做70例手术,一年下来做了300多例。”
  2004年,王洪武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首篇“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靶向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的中文文章。2005年,其又在国外放射界顶级期刊《Radiology》上发表了该类文章的英文版。当外国学者、专家看到他的文章及操作技术后,不由称赞“这是全世界氩氦刀做得最好、最多的专家”。不久,国际、国内媒体竞相报道起他的事迹,并称其为“世界氩氦第一刀”。
  之后的日子里,王洪武对氩氦刀穿刺技术和冷冻探针进行了改进,并多次参与组织国内外会议,使这项技术迅速在业界推广。有国外专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氩氦刀发明在美国,应用在中国。
  从观察、治疗再到创新治疗,王洪武总以临床需求、病人需求为中心,一个个大胆设想也不断落地。“很多时候,都是突然来了灵感”,王洪武举了个例子,2005年,他从家里的冰箱取出冰冻猪肝时,手指被黏住,意外萌生了将二氧化碳冷冻技术引入冻取的想法,“这项技术能快速将气道内病变冻取出来,打通气道,达到姑息性治疗目的,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一新型治疗技术的问世,也让二氧化碳冷冻技术在国内迅速打开局面。
  迄今38年的从业生涯,王洪武获批30余项专利技术,“遗憾的是部分技术没能实现转化,有的又被国外抢先申报,但能被广泛运用,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它的价值已经体现了。不过我也希望,未来,这些好的专利能在国内实现转化,更好地惠及我们的民众。”
  或许谁也没想到,这个学心血管的医生能在呼吸领域搞出这么大的“名堂”,更一步步成为了业界带头人。
  “要建起国内呼吸科的绿色通道”
  在收获“世界氩氦第一刀”称号的第三年,王洪武通过人才引进渠道,被调至北京煤炭总医院(现为“应急总医院”)担任呼吸科主任,又先后组建了肿瘤科和职业病科并担任主任,后又任副院长。
  自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王洪武的手术地点从临时病房,搬到了专门的支气管镜室。在麻醉科同事的配合下,2014年,王洪武和团队每月已能完成200多例的支气管镜手术。期间,他培养了大量人才,使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力量得以不断壮大。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特殊性,许多患者被送至医院抢救时,病情往往已至危重。“有一次,有个病人气管堵了,到医院找我,我正好不在。他说等我回来,结果在我回来的前一天,他去世了。”王洪武充满了歉疚和遗憾。
  “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尤其是老人、小孩误食了东西,没法得到及时救治,只能被活活憋死。病人等不起,在呼吸科,生死真的就在一念之间”,谈到这里,王洪武的语调不自禁激动起来。
  能不能在国内率先建一条呼吸科的绿色通道,保证24小时都有医生接诊呼吸科的病人?王洪武率先在院内开展试点,将所有已学会相关技术的医生召集起来,开辟了一条“呼吸道梗阻抢救绿色通道”。
  王洪武向笔者讲起一段往事。2018年夏天,王洪武刚结束在四川举行的某学术会议。返京的飞机上,同行伙伴向他递来一张报纸,上面报道了一名4岁男童气道堵塞,母亲在大街上拿着氧气袋四处求助的新闻。彼时,飞机还未起飞,王洪武立即打通了当地媒体的电话,让记者转告家属迅速将孩子送至煤炭总医院,自己负责主刀。
  似乎与所有影视剧的紧张情节相同,在即将抵达终点时,北京突然雷电交加,飞机迟迟无法降落,最后只能降落在郑州。北京机场外,大雨如注;郑州机场内,王洪武心急如焚。
  翌日清晨,王洪武乘最早一班飞机赶回医院准备手术。得益这条“呼吸道梗阻抢救绿色通道”,同事们预先为孩子做了插管,大大地减缓了他的不适。“这个孩子来的时候已经昏迷了,他的气管里长了近2公分的瘤子。手术持续了半小时,所幸把他救活了。”王洪武回忆道,由于孩子出身农村,家里积蓄较少,他和同事为其减免费用、并自发在院内募捐。
  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也让王洪武对于“绿色通道”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果国内每家医院都有这样一个通道,各个地区的呼吸科医生都能掌握这些治疗技术,病人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及时得到救治。”他感慨道。
  这些年来,王洪武致力于呼吸介入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广,他先后提出了中央型气道疾病诊断的“六定法则”、晚期肺癌治疗的多域整合治疗策略,并创新发展如“王氏硬质镜插入法”、硬质镜铲切、硬质镜扩张、电圈套器、电切针、激光蚀刻、支气管镜下激光间质消融等技术。
  而早在2006年时,他就已开设了进修班、高级观摩课程等,对学员手把手教学。“最初只有几个人参加,到2015年,情况有所改观。我们每三个月进行一期培训,一期30—40人,一年能培育100多名学员。”
  但由于线下培训的覆盖范围有限,王洪武将目光锁定在了“线上”。从2018年到2021年,他在某平台连续开设多种专题课、公开课,又在网络发布了上百套课件,供业内人士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围绕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等内容,王洪武先后出版了30余本书、发表300余篇文章,制定出“海陆空”联合作战等实操方案,主持撰写含“恶性气道狭窄北京地区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在内的六个专家共识,还参与了10余项国内其他专家指南和共识的制定。
  “这些共识的制定大大提升了中国呼吸介入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为世界呼吸介入治疗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王洪武谈道。
  曾有外地专家、学者来京,一见到王洪武,便亲切地跟他打趣:“王教授,我们可是看您的书、听您的节目‘长大’的!”
  每每这时,王洪武颇感振奋,“这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更多的医生掌握了技术、更多的病人就能及时得到救治。”让他欣喜地是,现在国内多家医院已建立起呼吸科“绿色通道”、患者的“希望通道”,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的生命。
  “中西医联手,才能造福更多患者”
王洪武:与危重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工作中的王洪武
  2019年,王洪武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从应急总医院副院长的职位退下,重新回到一线去。
  “一方面,我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另一方面,我当时收到了北京东直门医院的邀请。东直门医院的院长希望我能把这些技术引入到中医系统中。真正开展中西医结合,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王洪武道出背后的考量。
  2020年5月,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到任不久后,他根据中心人员特点,划分出三只队伍:“海陆空部队”、“信息化部队”以及“太空部队”。
  “‘海陆空部队’主要由想学气管镜、氩氦刀、血管介入这三个方向技术的医生组成,‘信息化部队’的构成大多为熟悉癌症治疗的专家,‘太空部队’则是最重要的中医队伍,我们需要这支队伍高瞻远瞩的智慧。”王洪武解释道,让每个人都有所长,这样才能把队伍培养起来。
  在他看来,中医学会了西医技术,就好像拥有了一双翅膀。如此,中西医结合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医生也能更好地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来到东直门医院的短短几年间,他组织成立了“东直门医院呼吸及肿瘤介入治疗联盟”“中华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肺癌诊治一体化平台”,并在每年如期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大会。
  如今,作为东直门医院北京、厦门、洛阳院区的呼吸病中心主任,他计划将各个院区、科室的专家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将中医系统的呼吸介入治疗应用、推广出去。
  为何如此不遗余力地倡导中西医结合?王洪武说,唯有中西医联手,才能造福更多患者。这个结论,是基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的。
  “刚入这行时,我对中医存在很大偏见,觉得这是陈旧、落伍的。但很快,我发觉不少开过刀的病人,在服用中药后,身体机能得到更好地恢复,咳嗽、咯血这类的并发症,也会减轻许多。”自此,王洪武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拜师业内名家。不久后,他便开始独立为病人开具中药方。
  而在经历了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之后,王洪武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更为坚定,“我们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预防上来看,通过中药汤剂、熏香疗法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邪入侵;从治疗上来看,中药在改善患者病情症状,控制转重率、降低死亡率、防止后遗症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于呼吸科工作者来说,能在任内经历这两次重大传染性疫情,实属不易。王洪武也向笔者讲起了一个小插曲。
  “2003年,我负责院内非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那时的隔离措施太少了,治疗经验也很不足,我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一次手术,我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犯了,疼得坐不住,只好去门诊找人按摩。结果我刚到之后,门诊的人全走开了,后来他们才说‘你是个危险分子,大家都怕被你传染’”,他笑道。之后,他开始负责非典隔离病房的管理,在医院一待就是两个月,期间还利用电视平台传授与非典相关的科普知识,在《健康报》也发表了多篇文章。
  正是有了2003年的基础,在面对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2022年冬季的疫情高峰时,王洪武和同事们的应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克服种种困难,累计开展了3400例次支气管镜手术。我每天就在门诊与手术之间来回跑,也是希望能亲力亲为,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王洪武谈道。
  面对“今年国内可能出现第二波新冠疫情感染高峰”的预测,王洪武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大家也可以坚持做八段锦、气功来提升免疫力,或者通过吃百合、萝卜、香菜等食疗手段,来提升肺功能。”
  这些年,国家大力倡导“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越来越多的人正视起中医药的价值,看到中西医联手的力量,这让王洪武颇感欣慰。
  “还有几年,我也要退休了。在此之前,我希望能培育更多的弟子,真正地把中西结合做好,更好地服务患者。”他感慨道。
  采访期间,王洪武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让好的医疗手段惠及更多病人。”在某医疗网站上,王洪武向患者寄语,“我愿做一名爱心天使,守护在您身旁”。
  或许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甚至在年轻人看来有些“土味”的心愿,支撑着他一次次攀登医学技术创新高地,也让他38年来,真正守住了与危重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作者:李佩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冯小珏
关键词:

王洪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56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