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很浪漫的情绪,设计了一种属于我个人的浪漫主义。
上映20天,票房破25亿——《独行月球》现已成为2022年院线票房第三。
让人意外的是,《独行月球》的导演、编剧张吃鱼其实是一位电影新人,这是他单人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独行月球》海报。
影片融合了喜剧和科幻两种完全不同类型元素。拍摄时,张吃鱼一边在绿幕上肆意施展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边需要解决无数个具体细微的问题。
电影上映后不久,张吃鱼与《环球人物》记者聊了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张吃鱼的讲述。
科幻和喜剧齐飞
《独行月球》的创作过程,是从头难到尾。
因为科幻和喜剧是两个方向,特别是以太空环境为背景的科幻,纵观整个影史,去结合喜剧的都非常少。我们是从各种细节的点出发,把两者融在一起。
比如全片的第一句台词是独孤月(沈腾饰)问面试官:“我之前的社保在齐齐哈尔,上了月球后,社保该往哪儿交?”
月球是科幻的点,交社保是接地气、喜感的点,从第一句台词开始,我们就想办法给观众建立起科幻和喜感的联系。
在宇航服的设计和月盾基地的内部,我们用了大量黄色或者暖色的色块,希望让观众在冰冷的环境下感受到暖色调的、喜感的东西。
·月盾基地内部。
具体到每一个画面,调色的时候,到底是该往科幻冷色调靠,还是该往喜剧暖色调靠,都得去斟酌。最后我们把人物调成暖色调的,背景调成冷色调的。
这跟影片定位有关——这就是一个发生在科幻背景下的喜剧故事。所以背景部分可以冷一些、严肃一些,但是发生的故事和人物可以喜感一点、温暖一点、夸张荒诞一点。
就像我们有一个碗,这个碗可能看着是非常有未来感的,但它装的米饭是你平时都能吃到的。
科幻是“幻”,它属于科学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部分,所以我觉得科幻是可以飞起来的。而荒诞喜剧本身也可以飞起来。
像独孤月在月盾基地里遇到袋鼠(刚子)、袋鼠拉车那样的桥段,放在严肃的科幻片里是成立不了的,但放在科幻喜剧片里它能够成立。
·独孤月和袋鼠刚子。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航空航天的专家帮忙把握整体的科学逻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取舍在整部片里是贯穿始终的。
比如独孤月开车追火箭那场戏,有很多陨石落下来,“”砸在他身边。按理说月球是真空环境,应该没有声音,但我不可能给观众看一段10分钟无声的戏。
这个时候,科学逻辑一定是要让渡给艺术处理的。首先要保证让观众产生紧张情绪,然后再去满足科学逻辑。
所以我们对声音做了不一样的处理,它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下面的、更低频的“”,和地球上听到的“”是不一样的。
影片里很多场面是我自己很嗨的点。像独孤月掉头回去救袋鼠,袋鼠拉车,全世界的人为独孤月点亮地球,独孤月和刚子告别,独孤月扛着核弹飞向陨石π+,十几年后独孤月和马蓝星(马丽饰)在月球相遇⋯⋯
·十几年后,独孤月和马蓝星在月球相遇。
我希望这些桥段能让观众看到想象力,感受到情绪的传达,可能有热血、跌宕、感动、振奋。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很浪漫的情绪,设计了一种属于我个人的浪漫主义。
袋鼠刚子是怎样诞生的
从2018年2月初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项目到最终上映,过去了4年半。
这些日子里,我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独行月球》转的,平时看到相关的东西就会自然联想,是不是可以用在电影里。
我相信,投入的时间和作品质量永远是成正比的。
喜剧里有一句话叫“越真越喜”。《独行月球》的“真”,就是要让观众相信月球的环境,相信月球基地是真实存在的,相信这个人是真的被落在了月球上。在美术、特效、声音制作上,一定要有高标准。
《独行月球》所有戏份都尽可能搭建实景,光月盾基地的实景就有6000平方米,用了很多3D打印和金属雕刻,雕刻一块铝板可能需要20多个小时。
月球表面的月尘要有金属质感,碳粉达不到要求,最后我们用200吨石头磨成沙子,做成了月面。
·用200吨石头磨成沙子做成的月面。
场景搭建了大概半年,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满足。一直存在于想象里的东西,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这也是做电影最好玩的一点。
如何生动地呈现那只袋鼠,是《独行月球》最大的难点之一。它其实是由3个部分完成的。
一个是演员郝瀚。
接到《独行月球》角色的第二天,他把家搬到了大兴野生动物园旁边,一待就是4个月,每天到动物园蹲点观察袋鼠,又跟着动作导演训练了7个月,学习通过威亚控制自己的姿态,模仿袋鼠的跳跃习惯。
·张吃鱼(左二)和郝瀚沟通表演细节。
一个是特效。
特效团队利用动作捕捉和面部的数据,以郝瀚的现场表演为参考,去进行后期制作。
为了让袋鼠更真实,特效团队给它做了大概5000万根毛发。毛发制作不仅是在皮肤上的一层,而是会精细到肌肉、毛孔的走向以及毛发的运动轨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观众不太会注意到的部分是声音。
袋鼠刚出场时,需要显得野性一点,有威胁一点,所以声音比较粗。后期它和独孤月相亲相爱的时候,就会发出一些比较高音的,或者听上去像小狗的声音,显得很可爱。
其实真正袋鼠的声音不是这样,刚子的声音由很多部分组成,有郝瀚和专业配音演员的配音,还有熊的声音、牛的声音和摩托的声音等等。
拍摄过程中,腾哥(沈腾)和丽姐(马丽)的表演不断给我惊喜。
很多时候,腾哥都是对着空气演喜怒哀乐,他很好地解决了独角戏这个难题。在这部戏里,他不仅展现了喜感的一面,也有很多生生死死的大情绪。
·沈腾在《独行月球》中的哭戏。
我是新人导演,在现场对一些很细腻的感情可能拿捏得并不准确。丽姐的处理方式是把不同的情绪都演一遍,这样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我就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
拍陨石π+撞向地球的那场戏,一句“无论什么时候,牺牲一个人,都不应该”,她演了5种不同情绪的版本。
·马丽在《独行月球》中饰演指挥官马蓝星。
当所有部门都全部完成制作,我再看到最后的成片时,还是很感慨的,这么多年终于把这个作品给做出来了。
经验值升了老大一截
我大学的时候自己写小说,毕业之后在出版社做编辑,一直都喜欢行文偏调侃的风格,不太喜欢特别严肃的东西。
2012年,正好赶上开心麻花招编剧,我就投了一个自己写的喜剧小故事,从那时进入开心麻花一直到现在,刚好10年。
最开始做网剧《开心麻花剧场》,到后来的《开心麻花街》《中国喜剧星》《欢乐喜剧人》这些栏目,然后到话剧《牢友记》《羞羞的铁拳》,我都是作为编剧参与的。
·话剧《羞羞的铁拳》。
开心麻花给创作者提供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和磨炼的机会。每一年回头看之前作品,我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创作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
写《独行月球》的剧本时,虽然我们的团队已经磨合了很多年,但是卡壳的时候,还是所有人都痛苦地发呆,只能一起耗着。我们是抱着必须要找到理想桥段的心态,无论战线拉多长,直到找到为止。
但当我看着想象中的画面慢慢变成文字,再进一步变成虚拟拍摄的预览,最后变成实拍画面,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独行月球》剧照。
做编剧,主要是个人创作,闷着头自己写自己的。但做导演,更多是要跟团队通力合作。
喜剧特别依赖现场大家的即兴二次创作,那是最宝贵的东西。作为导演,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出演员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用摄影机捕捉到。
像沈腾用脚趾按下引爆器的按钮、黄才伦用葫芦丝吹《都怪我》这些笑点都是现场碰出来的火花。
·张吃鱼(左二)和沈腾在《独行月球》拍摄现场。
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从纯文字的编剧到掌控视听语言的导演,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前期会看很多的书籍教材,但我觉得能从中获得的东西是有限的,其实最直接的就是每天拍摄的时候,跟着主创去吸收他们好的东西。
比如我跟着摄影指导,他就会把下机位的思路告诉我。通过整个创作过程,跟特效团队的合作,摸清了科幻电影的拍摄、制作流程。
4年半下来,我的经验值升了老大一截。
现在观众对喜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做《独行月球》的时候,我在一开始就确定要把喜剧比例稍微调低一点,因为我希望观众看完以后,不单单感受到喜感,还能有更多的观影情绪,有笑有泪。
2018年开始做《独行月球》,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知道了自己到底想拍什么类型的电影——未来我想创作带有自己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希望观众看到这样的作品就知道,这是张吃鱼拍的。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独行月球,张吃鱼,沈腾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56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