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里“走”出的非遗如今是什么样?年轻一代又与这些传统文化擦出了哪些火花?一群热爱非遗的“90后”们不断探索,蹚出了一条条新路,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答案。
“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核雕之乡”年轻匠师朱蒙佳、“口技大师”方浩然......他们或受父辈事业熏染而延续手艺,亦或持一己热爱拜师学艺。他们让非遗“走出去”“活起来”,更把坚守与传承的浪漫续“写”在青年心间。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
小面人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貌
“一个戴灰呢帽子穿黑色长袍的人,左臂挎着一个小篮子,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的冰糖葫芦;剃头的——一个披着白布的人低头坐在红板凳上,旁边放着架子和铜盆;卖茶汤的;卖沙锅的;吹糖人的;无不维妙维肖!其中最使我动心的,是一件‘打糖锣的’,是我童年最喜欢最熟悉的东西,我想也是“面人郎”自己最深刻的童年回忆吧。”
——冰心《面人郎访问记》
郎佳子彧 (图源微博@郎佳子彧 )
今秋,郎佳子彧在微博发布了“新三十六行”系列作品预告,希望以当下新兴的职业,来展现他眼里的时代风貌。
儿时的郎佳子彧和父亲一起做面塑(图源央视网)
“我初中的时候,13岁,就贴着‘95后传承人’的标签儿出来了。如今研二了,十几年了,‘95后传承人’到现在还是这么稀奇”,5岁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技艺,13岁成为“面人郎”第三代唯一传人,15岁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20多年的学艺经历,让郎佳子彧切身体会到了自己与父辈在创作上的异同,他也在不断思索着,到底怎样才是创新?
结合当下流行文化的《葛优躺》(图源微博@郎佳子彧 )
《山海经之火神祝融》(图源微博@郎佳子彧 )
一捏、一揉、一搓,再用小刻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片刻之间,一个个精巧的面人如同精灵般,在他的手上跃然而出。郎佳子彧的工作室摆放着许多面塑作品,从以漫威英雄为原型的《复仇者联盟》,以《山海经》为蓝本创作出的《火神祝融》,到向钟南山院士致敬的《百毒不侵·诛邪莫近》......“新题材老手艺”和“老题材新做法”成了他为面塑艺术注入生机的两大法宝。
郎佳子彧的爷爷——“面人郎”创始人郎绍安(图源“面人郎”公众号)
很多人将这些流行的面人形象定义为“创新”,他摇摇头:“我不觉得这是创新,因为这些就是我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东西,就像我爷爷创作‘鸡毛信’一样,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郎佳子彧的爷爷是北京“面人郎”创始人,“想了解我爷爷那辈人的生活,可以读冰心先生写的《面人郎访问记》。”
技艺依然是传统的,主题依旧是时代的,想法注定是全新的。
在北大的求学时光,郎佳子彧发现,“东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极少出现在美术书籍中,但东方美学是世界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意识到了东方美学传播的局限性,便开始思考如何推广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
(郎佳子彧正在教小朋友捏面人 图源微博@郎佳子彧 )
“不是说我捏一个钢铁侠就是创新,捏一个孙悟空就是传统。面人不能只专注于这些已有的形象,而应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创新。”如今,郎佳子彧终于找到一条非遗手艺的“突围”之路:“我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制作面人,而开始转向传播、培训、文创设计等领域的学习。”
当越来越多的网友在他的作品视频下留言:“想学”、“在哪里能上课”时,郎佳子彧觉得面塑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可能与希望。
核雕非遗传承人朱蒙佳:
愿在橄榄核的方寸之间造就自己的一方天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朱蒙佳(图源江苏共青团)
清丽的容貌、身穿简约竹叶旗袍.....“90后”朱蒙佳看上去颇为温柔恬静。.
她所从事的核雕行业更需要这份难得的沉静。
朱蒙佳与老师许忠英(图源吴中报道)
出生于“雕刻之乡”苏州光福的朱蒙佳,对传统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2014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朱蒙佳回到故乡,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传承人许忠英,与核雕结下不解之缘。
面对周围的质疑声,朱蒙佳觉得,“城市的繁华着实令人向往,但乡村的发展更需要年轻的活力。”
核桃坚硬,刻刀锋利。初学时,朱蒙佳的手上净是伤痕,“在练就手艺的同时,对于心境和信念也是一种修炼。”出师后的她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了让传统手工艺重焕生机,同时打开核雕市场,她加入了苏州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并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我和许多青年手艺人们一起切磋技艺、深耕细作,一起研讨网络营销、跨界学习;在协会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实现了创意和技法上的创新突破。”
《隐形人》(图源吴中报道)
《梦境系列》(图源吴中报道)
《启航新时代》(图源吴中报道)
这些年,从十二生肖、动漫人物、水八仙到苏州园林,朱蒙佳刻刀下的题材越来越丰富;从《境》《隐形人》《太湖石》到《梦境系列》,她的作品愈发敢于表达,“创作这件作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外界各种信息轰炸,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会因各种外界信息而受影响,作品通过具象的雕刻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思维,呼吁大家正视我们的内心,学会独立的思考”,谈及《梦境系列》作品时,朱蒙佳解释道。
偶尔,朱蒙佳还会和许忠英老师在机场展厅来趟“快闪”,现场展示核雕技艺。一雕一刻间,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纤毫毕现。曾有旅客惊呼,“终于看到了现实版的《核舟记》”。
非遗口技代表性传承人方浩然:
让“口技”活起来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方浩然在《国风大典》上的表演 (视频源自@方浩然微博)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国风大典》上,汉服、非遗技艺、国乐之美交织成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只见方浩然身着一席墨色,款款走上台前。鸟鸣、战鼓、风雨雷电,他以一人之力营造出恢弘之势。一曲《一梦千年》唱罢,观众们啧啧称奇。
“好厉害,文化传承!每次看到这种真的很震撼!”年轻的非遗爱好者也忍不住连声夸赞。
方浩然(图源网络)
今年31岁的方浩然,学习口技已有10余载。
方浩然自幼着迷于大自然的声音,尤其爱模仿动物的叫声。2008年,方浩然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拜国宝级口技大师牛玉亮为师学艺。名师指点,加上长时间勤学苦练,很快方浩然就能够模仿30多种鸟叫声,甚至还能模仿鸟儿的情绪......方浩然的口技愈发娴熟精进。
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坚定了他传承这门技艺的决心。方浩然提出想把中学课文《口技》里的场景“复原”,“师傅说这是个庞大的‘拟音工程’,由于难度太高,上百年来还没有人能将其表演出来”,但这也激起了方浩然的挑战欲。
根据《口技》一文中描绘的细节,方浩然一点点地尝试、训练着。“火爆声、呼呼风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期间,为了完美体现泼水声响,方浩然花了一年多时间,从亲戚家、地摊上、网上淘来了许多老算盘,反复比较音质后,才找到了最适合模拟泼水声的算盘。
2019年,方浩然在综艺《诗意中国》中,将《口技》中的场景完美还原。表演完毕,布帘落下,正如书中所写,不过“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全场掌声雷动,方浩然“一战成名”。在观众的要求下,他还重现了电影《速度与激情》中的枪声、刹车声、爆破声....在这之后,方浩然将口技和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结合,仅用一张嘴便还原了《偷袭珍珠港》《阿凡达》《变形金刚》里的场景。他把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与自然界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让原音、配音真假难辨。口技的听觉盛宴配合画面冲击,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
这些惟妙惟肖的声音,让更多年轻人迷上了“神奇的口技”,也让传统非遗变得更加“时尚”。而为了寻找更多值得被记录的、具有时代烙印的声音,方浩然和他的师兄弟们依旧在不断探索和思考着。
来源:本网综合央视网、新华网、《辽宁青年》杂志、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