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竹沟的“马里冷旧”景区门口,59岁的莫色毛莫色摆着一个小摊,售卖她从山上挖来的木姜子、采摘的野核桃和野生折耳根。莫色毛莫色是古井村1组人,她介绍木姜子根是彝族烹饪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用来做坨坨鸡风味独特。她自豪地说:“旺季景区游客多的时候,我卖这些土特产、烤洋芋、家里做的腊肉,一个月能收入两千多元。”
莫色毛莫色在清洗木姜子根
马里冷旧,在彝语中是“鲜花盛开的草地”。当前,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的大发展,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峨边,如同“开满鲜花的地方”,告别贫困气息,散发芬芳馥郁。
贫困村变身乡村旅游胜地
李里军体和他的“马鞍山客栈”
“去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国庆节来黑竹沟旅游的游客还是有很多,如果不提前通过电话或网络预订好,我们民宿都找不到空房间了。”古井村1组的李里军体,开办着一家“马鞍山客栈”,据他介绍,“特克马鞍山”是黑竹沟景区内一座海拔3800米的高山,是四川盆地西南地区第一高峰,七八月登山,还能见到沟中积雪,山顶视野开阔,风光很好。
他的民宿一共有11间房,目前8间已投入使用,还有3间正在做内部装修,很快就能正常迎客。“以前不敢修这么多间客房,害怕没有客人来住,现在感觉房间有点不够用了。”
古井村驻村队员尼里所布介绍,古井村处于半山腰,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峨边彝族自治县城65公里,山高路远,以前进一趟县城要两天时间。村里耕地少,过去村民主要依靠放牛、放羊和采摘中药材维持生活,平常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食。古井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1人,其中建档立卡30户131人,曾属省定贫困村。
2015年,在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古井村开始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仅一年时间全村新建了108户彝家新居。紧接着,土坯路变水泥路,光纤入户,路灯全覆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地处黑竹沟景区门口,拥有传承千年的彝族特色文化,立足这两大优势,古井村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李里军体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以前在外打工,无法就近照顾家庭,如今家乡面貌大改变,他有了回乡创业开办民宿的想法。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2015年,“马鞍山客栈”正式开始对外营业。“一开始没什么生意,到了2017年,情况慢慢好转,现在平均下来,经营民宿,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李里军体微笑着说。
他告诉记者,游客刚来时表现得不冷不热,吃过一餐正宗的彝族美食,都变得热情,主动掏出手机和他互加微信,并且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下次也来古井村的民宿小住,这是离黑竹沟景区最近的村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彝族风味。“我们收费较为合理,包早晚两餐,住一晚,一人一百元,晚餐有彝族传统坨坨鸡、老腊肉,还有各种时鲜蔬菜,让游客吃得放心,吃得开心,自然就有了回头客。”
尼里所布说:“现在古井村一共有151户人,开办民宿的有31户,共计200多张床位。”
峨边彝族自治县文联主席黄伟,说起古井村天翻地覆的大发展,深有感触:“古井村从原先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的佼佼者,有四个方面的显著变化:旅游带动当地老百姓收入增加,并且带来了环境卫生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变、陈规陋习的改变。”
黑竹沟彝语为“黑竹啦哒”,意为“云雾长期居住、停留的山谷”,面积575平方公里,含彝族人家、荣宏得、神秘谷、特克马鞍山、罗索伊达、涡罗挖曲、杜鹃池、挖黑罗豁等八个景区,目前可供游赏的只有沟口景区的蜂巢岩和马里冷旧两个景点。黑竹沟独特的地貌、多变的气候、奇异的地磁以及众多神秘的传说,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百慕大”、“世界迷都”,千百年来充满神秘色彩,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与文明之谜。
黑竹沟景区之马里冷旧
“黑竹沟景区是峨边旅游的头号招牌,景区周边有5个彝族贫困村,群众叫它们‘五朵金花’,现在,‘五朵金花’都已顺利脱贫。”黄伟对环球人物网记者介绍。
底底古村也是“金花之一”,前往底底古村,漫步游客观光的村道,沿途文化墙展示着精美绘画和彝家谚语,在竹篱笆后面,黄色主色调的彝家新寨鳞次栉比,民居呈阶梯式分布。陈明帅是黑竹沟镇西河中学的物理老师,晚饭后习惯和同事到底底古村走一走,“从中学散步来底底古村,走一圈,来去差不多一个小时,既锻炼了身体,欣赏了村寨美景,还学习了不少彝族文化习俗。”陈明帅指着墙上悬挂的羊角,对环球人物网记者介绍:“彝族大多以羊角作为羊的代表,羊角可以祈福辟邪,并且是财富的象征,象征财源不断,繁荣昌盛。”
峨边彝族自治县文体旅局局长葛盛强说:“峨边彝族自治县以黑竹沟为引擎,推动东南西北中全域旅游大发展,规划建设好四个示范园区,以南部为例,打造古井彝家婚俗文化产业园,重点抓好‘一台山水实景剧、一场彝家婚俗礼、一次彝乡民宿体验’等项目建设,示范辐射黑竹沟‘五朵金花’联动发展。”
[page]
鲜血筑成的“乐西抗战公路”
乐西公路纪念馆中的老照片
“我们应该给后代讲讲以前的艰辛,国家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的。”51岁的何朝辉,是乐西抗战纪念馆管理员,之前做过餐饮生意,如今来纪念馆工作,既为了就近照顾家庭,也是圆心中一个梦想。“早年我也是读过几年书的,知道爱国主义要好好传承下去。”
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位于背峰山脚下,245国道右侧,主体建筑面积792平方米,由序厅和“全民抗战乐西发萌”、“艰难抉择开凿荒域”、“蓝褛开疆铁血筑路”等六个单元组成。馆内陈列以抗战历史为脉,以史叙事、以事论人,重现乐西公路修建始末,开启一段缅怀之旅。
1937年,中日全面抗战爆发,四川大后方基地的公路建设,既要开辟新线,又要改善老线,特别是要打通国际运输通道,任务相当繁重,肩负着国防通道和迁都要道双重背景的乐西公路由此开建。
乐西公路总里程525公里,是穿越大小凉山的第一条公路,也是通往彝族地区的第一条公路,其中峨边路段是自然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路段。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是乐西公路全程最高点。冻土坚硬,石方爆破,打炮眼效率极低,须凭人工钎撬锤碎。蓑衣岭修路工人伤亡巨大,民工工棚简陋,工粮及医药短缺,民工死亡原因为冻、病、饿复加相摧。纪念馆的大型综合艺术场景“血拼蓑衣岭”,描绘了峨边民工于极度酷寒的蓑衣岭上殊死赶工,在三个月内完成工程关键路段的历史场景。
纪念馆内综合运用了实物、浮雕、展板、立体沙盘、电子屏、互动体验、观影等展示形式,以“看、听、体验”的方式,全面重现了乐西公路修建时期的历史事迹。
“小时候就听老辈子讲过,乐西公路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性,现在我到这里工作了,了解得更深刻。”据何朝辉介绍,在抗战时期,乐西公路对接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国际援助物资运输,形成中国抗日战局布防西南战略要道。
在和平时期,乐西公路推动三线建设,支撑攀钢基地建设,助力卫星基地和成昆铁路建设,为振兴西南打下基石。峨边彝族自治县文联副主席贝史根尔说:“背峰山后的乐西公路仍可正常使用,有次堵车,我就从新场分路,上乐西公路,回到县城。”
何朝辉说:“有不少‘公路发烧友’,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峨边,就是为了重走乐西公路,感受当年抗日的艰苦和豪情。”
修筑乐西抗战公路已成为历史,但乐西公路精神依然流淌在峨边人民的血脉中。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公路、铁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从无到有,由少变多,打通彝区发展大动脉。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峨边坚定不移推动交通强县,县乡村三级联网,黑竹沟旅游车站全面建成,射箭坪、麻子坝旅游综合服务区建成投用,成昆复线加快建设。
“十四五”,峨边六大重点项目抓紧规划、同步实施。峨边,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重要交汇区,为融入国家大战略的进程而突飞猛进地发展。
[page]
沉浸式演出打造峨边新品牌
“去年国庆节,我们连演五天‘记忆峨边’,每天现场都起码有两三千人,真是水泄不通。”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骆雅茜微笑着说。
峨边沙坪镇滨河路,又称为“记忆峨边”一条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景墙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远古呼唤”、“一步千年”、“走向新生”、“燃情岁月”、“沐浴春风”、“奔向小康”为主题建设,以时间为轴线,打造了展现其历史长河、飞跃发展的文化长廊。如今,峨边以滨河路为“舞台”,打造“记忆峨边”沉浸式演出,动态展现峨边人文历史、彝族特色等。
2020年4月,骆雅茜接到上级通知,开始策划“记忆峨边”非遗文化长廊沉浸式演出,随后编排演出。这对骆雅茜以及团队成员,都是不小的挑战。“这不是在舞台上演出,演员与观众离得特别近,灯光、舞美、道具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对于演员也提出了更高的应场要求。”骆雅茜说起最开始的“手忙脚乱”,有次现场观众绊倒,弄松音响的电线,大家紧急排查,将原定演出时间推迟十几分钟,才查出问题,开始演出。
“每次做沉浸式演出,都像打仗一样,不过看到现场观众反应那么热烈,我们心里高兴极了。”吉克阿姿原本是舞蹈演员,一次演出摔伤腿后,转为幕后工作,她也是“记忆峨边”非遗文化沉浸式演出的组织者之一。吉克阿姿介绍,演出分为《祈福——毕摩诵经》、彝族美神《甘嫫阿妞》情景剧、《彝族婚俗——娶新娘》哭嫁、抢亲、泼水、抹锅烟、摔跤等。在做“泼水”表演时,“我们一开始担心水滴溅到观众身上,会让人家不高兴,结果观众很热情,没有被泼到水反而不开心,嚷着‘多泼点’,因为他们明白,泼水在彝族文化中,代表着祝福和吉祥。”
沉浸式演出之“泼水”
现场观众在沉浸式演出中感受彝族文化,唱敬酒歌、尝坨坨肉、泡水酒、荞麦粑,体验彝族饮食风俗文化。绣娘在灯下端坐刺绣,展示“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银匠、木匠、篾匠等纷纷展示峨边工匠风采。观众还能坐在小学课堂上,跟着主持人志根老师学习简单的彝语对话。
沉浸式演出之“开学啦“
“去年国庆节,有对从乐山来峨边旅游、度结婚纪念日的小夫妻,丈夫成功竞拍当晚的火把,他满脸堆笑,高举火把,和妻子来回走了几圈,说这是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峨边是老少边穷地区,但沉淀了非常深厚的彝族文化,将文化展示和推广出去,让更多游客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能更加丰富旅游的体验感。”骆雅茜说道。
“记忆峨边”一条街,是峨边助力文旅融合全域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1年3月,它已作了42场沉浸式演出,助力滨河路成为峨边重要的文化展示点和旅游景点。
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北麓的背峰山公园,修建5300多级的登山步行石梯,根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14个典故,沿线布置峰火景观亭14座和一座甘嫫阿妞亭,夜间以灯光串联,犹如彝族火把组成巨龙卧于山脊,又像莲花次第盛开、直抵天际,让人在感受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触摸到了精彩纷呈的彝族艺术文化。乾池公园、桃博园、大渡河水文化博览馆、火车小镇……县城周围,一处处文旅融合的“新景点”欢迎八方游客前来。
峨边,开创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打造一批“新景点”,推动文旅融合的全域化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峨边围绕‘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发展目标,紧扣‘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定位,大力推进以黑竹沟景区为核心引擎、县城为承接枢纽、特色小镇为活力点缀、魅力彝寨为明珠镶嵌的‘1+1+2+N’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